农科视窗(32)|数树深红出浅黄,谁绘秋天美如画

农村大众记者 陈建志
2022-11-03 14:11:37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sǒu)人狂。”

唐朝文学家刘禹锡的这首《秋词》,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图画:时值秋天,山色明朗,流水清净,夜晚已经开始下霜,树木叶色由绿变为浅黄,其中却有几棵树的叶子呈现红色,在浅浅的黄色中格外显眼。试着登上高楼,四望清澈入骨,如此秋色才不会像繁华浓艳的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济南红叶谷景区,红色的便是黄栌。(来源:济南红叶谷旅游区))

秋天来临,美景不容错过。驾车出济南市区,南行约一小时,来到位于南部山区仲宫镇的红叶谷景区,举目远眺,高高矮矮的山岭上,翠柏碧水之间,大大小小的红色图案,分布其间,煞是好看。这一片片的红色,主要是一种名叫黄栌的叶子呈现的色彩。不只是济南,放眼全省、全国,许多地方也有大量黄栌栽植。著名旅游胜地北京香山,秋季红得漫山遍野,观之令人心醉的,主要就是黄栌的叶片。

黄栌,别名黄道栌、黄栌材、栌木,是漆树科的落叶灌木,叶片卵形或倒卵形。园艺工人喜欢把它丛植于草坪、土丘或山坡,秋天到来,叶子由绿转红,从高处俯瞰,宛如丹霞片片撒落大地,鲜艳夺目。当然,如果将其一棵棵混植于常绿树木之间,届时映入眼帘的则是红绿相间、辉映成趣的美景。

黄栌。

江苏南京栖霞山,是江南秋季观赏红叶的绝佳去处。这里,漫山遍野叶子红彤彤的树木,不是黄栌,而是数种带有“枫”字的树木,例如北美枫香、红枫、赤枫、五角枫、国王枫等。栖霞山因此被人称为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其实,这片山上,如火如荼的树木不只是这几种,有人统计足有40种之多。

以植物分类学家的眼光来看,秋天来临,各地叶子变红的树木,漆树科和槭树科算是两个庞大的家族。其中,漆树、火炬树、盐肤木、黄连木属于漆树科。槭树科家族中,秋来叶子变红的树木更多,它们多数带有一个“槭”字,比如花叶复叶槭、樟叶槭、鸡爪槭、三花槭、青榨槭、茶条槭、细裂槭、挪威槭、假色槭、红花槭、糖槭,带有“枫”字的五角枫、三角枫、元宝枫、红枫、日本枫等。

五角枫。

鸡爪槭。

秋天,叶片变黄的树木,常见的是有“白果”“公孙树”之称的银杏。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种子植物,历经第四纪冰川时期的劫难而幸存下来,人称“孑遗植物”。近年来,银杏快速繁衍、子孙众多,广布各地,成了著名的绿化行道树,无论行走在城市还是乡村,道路两旁常常可见它们那笔直挺拔的身影。秋天来临,在路边列队的一棵棵银杏,高擎片片黄叶,微风吹过,沙沙作响,似乎在向人们传递丰收的喜讯。

除了银杏,枫香、乌桕、蒙椴等树木,到了深秋叶子也会变黄。

银杏。

秋天,这些树木的叶子为什么会变红,或者变黄?是谁描绘出如此斑斓多彩的秋天?是色素。不同种类的树木在不同季节,所含色素类别及其多少不同,因此叶子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叶肉细胞是构成叶片的主要细胞,其中含有多种色素,主角是叶绿素。叶绿素是绿色的,所以多数树木的叶子,自春天到夏天,一直延续到初秋,总是呈现出苍翠碧绿的色彩,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

叶肉细胞中的叶绿素含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一边合成,一边分解。叶绿素含量取决于合成的多,还是分解的多。

叶绿素的合成过程十分复杂,包括一系列化学反应。每一步化学反应都需要生物催化剂——酶的参与,而酶的活性大小是受温度影响的。科学实验证明,30℃左右时酶的活性最大,最适宜合成叶绿素。如果低于2℃,或者高于40℃,叶绿素合成将趋于停滞。

每年从中秋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制约了酶的活性,影响了叶绿素的合成。与此同时,叶绿素却天天在分解,分解得多,合成得少,于是细胞内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树木的叶子便渐次褪去绿色的外衣。

金黄色的银杏叶。

红彤彤的鸡爪槭叶。

这时,在叶肉细胞中,叶黄素、胡萝卜素和花青素替代叶绿素,成为调控色彩的主角。叶黄素是黄色的,胡萝卜素是橙黄色的,多数树木到了暮秋时节,便呈现枯黄的色彩,或者略微带有橙色。

花青素是一种存在于细胞液中的色素,它会变魔术:当细胞液为碱性时,它呈现蓝色或者紫色;为酸性时,则变为红色。在低温条件下,叶肉细胞液呈现酸性,花青素表现出的便是浓重的红橙模样,掩盖了残存叶绿素的些微绿色。于是,从中秋开始,包括漆树科、槭树科的许多树木,便换上了一身鲜艳炫目的红色新装。视之,灿若红霞,夺人眼目。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陈建志



往期回顾,点击阅读:

农科视窗(1)|“海水稻”价值几何?来看看耐盐碱水稻育种的山东实践

农科视窗(2)|一棵野草与小麦杂交成功,为何赢得院士们点赞?

农科视窗(3)|除了“瓜奶奶”吴明珠院士选育的瓜,你还吃过哪些瓜

农科视窗(4)|非洲西来瓜,硕果遍华夏,山东设施栽培技术辐射全国

农科视窗(5)|小小艾草,竟成就一个大产业

农科视窗(6)|杂交马铃薯问世!揭秘背后创新故事

农科视窗(7)|神奇“剪刀”咔嚓一下,世界首例香味玉米山东问世

农科视窗(8)|一项成果改变一个产业,由田间直收籽粒想到紧凑型玉米

农科视窗(9)|实施“搭桥手术”,老树焕发青春

农科视窗(10)|植物基因编辑:改良作物惠民生

农科视窗(11)| 糯、紫、黑、蓝…特殊用途小麦品种“特”在哪?

农科视窗(12)|一棵大豆何以触动国人神经,兼谈大豆的前世今生

农科视窗(13)|农科院专家谈麦田管理:赶紧镇压划锄,暂时不要浇水追肥

农科视窗(14)|能做爆玉米花的,可不是普通玉米粒

农科视窗(15)|造个机器人摘苹果究竟有多难,兼谈机器人简史

农科视窗(16)|“我看到一只躲在地下冬眠的刺猬!”惊蛰时节话冬眠

农科视窗(17)|全国大豆高产竞赛,亩产多少能夺冠?

农科视窗(18)|最早的家禽,是鸡、鸭,还是鹅?

农科视窗(19)|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农科视窗(20)|长在树上的蔬菜

农科视窗(21)|一粒大豆的自述: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精华在人间

农科视窗(22)| 揭开耐盐碱植物的奥秘

农科视窗(23)|齐黄34,为何这么火

农科视窗(24)|紫米黑米:高营养背后的高科技

农科视窗(25)|西红柿缘何失去了老味道

农科视窗(26)|4个月没下雨,金银花竟枝繁叶茂?保墒抗旱看它的

农科视窗(27)|种子遨游太空,归来立马高大上?

农科视窗(28)| 山羊与绵羊,能杂交产羔吗

农科视窗(29)|住在树杈上的鸡 ——漫谈熟悉而又陌生的鸡家族(上)

农科视窗(30)| 这项成果为何入选“中国种业十件大事” ——漫谈鸡的过去与现在(下)

农科视窗(31)| 多地“清剿”鳄雀鳝……外来物种都有害吗?


责任编辑:张婷    
立即打开 扎根基层 三农挚友 第一时间阅读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