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视窗(15)|造个机器人摘苹果究竟有多难,兼谈机器人简史

农村大众记者 陈建志
2022-03-01 08:41:44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2月12日,山东省齐河县,一款能自主行走、自主感知、自动采摘果实的新型机器人,在此间召开的全国春季农业生产会议上亮相,引起与会代表的浓厚兴趣。

近年来,多种多样的机器人粉墨登场,大显身手,并不算什么大新闻。不过,能够精准高效采摘果树或者蔬菜果实的农业机器人尚不多见。

01

古人的探索

现代机器人的发展史,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但是,人类对机器人的幻想和探索,古已有之。

先讲一个流传至今、妇孺皆知的故事。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潜心研究,发明了木牛流马,往来搬运粮草,供给蜀兵之用。这些木牛流马,“宛然如活者一般,上山下岭,各尽其便。众军见之,无不欣喜”。这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叙述。《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

不少机械爱好者着迷于研究“木牛流马”。(图据余杭晨报相关报道)

查阅古籍,追溯历史,早在大约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一位名叫偃师的能工巧匠,就成功研制出能歌善舞的伶人,献给周穆王。此事记载于《列子》。这名伶人,可谓我国记载最早的机器人。

进入春秋后期,大名鼎鼎的木匠鲁班,造了一只木鸟。据《墨子·鲁问》记载,这只木鸟“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到了汉代,科学家张衡发明了计里鼓车。每行一里,车上木人便击鼓一下,每行十里则击钟一下,以此计算行进里程。

不止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希腊,很早的时候也开始了对机器人的探索。

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处于亚历山大时代,人们发明了最原始的机器人,一台可以凭借蒸汽唱歌的自动机。它可以自己开门、关门。其动力来自水、空气和蒸汽压力。

1662年,一款自动玩偶在日本大阪登台演出,观者如云,风靡一时。这是日本科学家竹田近江采用钟表技术,发明的一款机器人。

1738年,一只机器鸭在法国问世。它平时会喝水、进食,能排泄,进入池塘会游泳,还能仰起脖子嘎嘎大叫。它的研制者是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

在当时的欧洲,若论制作自动玩偶技术,最出色的要数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及其儿子利·路易·道罗斯。1773年,父子俩发明了多款自动书写玩偶,有的能手执画笔,表演绘画;有的手拿鹅毛,可以蘸着墨水写字……这些玩偶制作结构巧妙,身披华丽服装表演,一时引起轰动。

02

现代的研究

真正的机器人是高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日月穿梭,寒暑交替,直到1959年,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方才研制成功。研制这台工业机器人的两位专家,一位名叫约瑟·英格伯格,另一位名叫乔治·德沃尔,都是美国人。

为什么是他们俩?为什么发生在美国?这是有原因的。

先说约瑟·英格伯格。他读大学期间,认真研读了伺服理论,这是一种研究运动机构如何才能更好地跟踪控制信号的新理论。

再说乔治·德沃尔。1946年,他发明了一个系统,可以“重演”所记录机器的运动。1954年,他获得可编程机械手臂专利。这种机械手臂按照既定的程序工作。当然,主人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需要编制不同的程序,因此它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

那时,约瑟·英格伯格和乔治·德沃尔两位发明家,分别独立研究机器人。他们不谋而合,一致认为在汽车工业领域,最适合机器人干活,因为生产流程固定,并且操作的机器多是十分笨重的重型机器。

于是,两人携手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于1959年设计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尤尼梅特”(Unimate)。

约瑟·英格伯格和他的机器人尤尼梅特。(资料片)

初战告捷,他们乘胜追击,当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工业机器人制造公司,继续研发并批量生产工业机器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两年之后,“尤尼梅特”的身影便常常闪现在通用汽车厂的生产车间里。当然,那时候,它们承担的工作十分简单,不过是俯身从地上捡拾汽车零件,放到传送带上。虽然“尤尼梅特”局限于按照预定程序,一遍遍地重复如此简单的动作,但毕竟这是工业机器人研发史上迈出的关键一步。

从此,拉开了工业机器人蓬勃发展的序幕。在工业生产领域,原本由普通人来完成的大量机械繁重、动作重复的工作,改由工业机器人来承担。后来,伴随工业机器人理论研究及技术应用的日益深入,工业机器人逐渐被应用于其他领域。

03

繁多的种类

何谓机器人?通过预先编程的可变运动,完成各项指定任务的多功能操作装置,就是机器人。

机器人种类繁多。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通常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大类。

所谓工业机器人,是指一种用于移动各种材料、零件、工具或专用装置,通过可编程动作完成各种任务并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机械手。它可以是固定式的,也可以是移动式的。所谓服务机器人,是指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人,它能完成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服务工作,但不包括从事生产的设备。

在我国,专家们一般按照应用领域分类,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顾名思义,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它们是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而特种机器人则是除了工业机器人之外,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包括水下作业的机器人、用于娱乐的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等。

农业机器人隶属于特种机器人范畴。它是一种兼有四肢行动、信息感知能力及可重复编程功能的柔性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智能农业装备,集传感、监测、通讯及精密机械技术等多种前沿科学技术于一身。

1984年,京都大学近藤教授首次将机器人成功引入农业工程领域。之后,科技人员陆续在耕作、播种、植保、育苗、移栽、嫁接、分拣、采摘等方面应用机器人取得初步成功。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研制的果蔬采摘机器人。

04

面临的困难

现在,重点说说果蔬采摘机器人。

无论是果树还是蔬菜,从种到收,纵观整个生产链,采摘作业都是其中劳动强度大、耗费时间长、成本费用高的环节之一。同时,由于作业的复杂性,果蔬采摘自动化程度一直处于很低水平。至今,国内外果蔬采摘作业基本上是依靠人工来完成的,其费用约占成本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日本在世界上首先将农业机器人应用于果蔬采摘环节。2009年,日本宇都宫大学工学院教授尾崎功一氏,设计开发出一款草莓采摘机器人,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均可顺利进行作业。此后,在这一领域,日本多年居于领先地位。1995年,日本冈山大学农学院设计出一款葡萄收获机器人,可用于棚架栽培模式的果园。2008年,日本冈山大学教授门田充司研制出一款番茄采摘机器人。它从发现目标到采摘完成,用时不超过15秒,且对成熟番茄的采摘率保持在50%-70%。

果蔬采摘机器人在采摘果实。

设计开发果蔬采摘机器人,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以前,玉米尚未实现机械化收获之时,在我国北方地区常常见到一个场景:种植户冒着酷暑,钻到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手工掰玉米棒子(果穗),汗流浃背,辛苦异常。当时面对此情此景,记者曾经畅想未来:造个机器人,穿行在玉米行间,见到棒子,便伸出手臂一个个自动掰下,替代人工,免除种植户的繁重劳动,那该有多好啊!

后来玉米的收获路径,与原来想象的大相径庭。不是机器人用手掰棒子,而是收获机借助割台,把带有棒子的玉米秸秆齐刷刷割下来,“吞入”体内,然后“吐出”棒子,再去脱粒。随着科技进步,后来,收获机把带有棒子的玉米秸秆切割下来,就地脱粒,收获机“吐出”的便是玉米粒。这叫玉米籽粒直接收获,像收获小麦似的。

显然,研制果蔬采摘机器人,不能走研制玉米收获机的路子。因为种植户需要的是完整无损的草莓、苹果、番茄等果实,要求机器人伸出手臂准确摘取果实。

这样一来,与研制工业机器人相比,研制果蔬采摘机器人面临的困难大大增加,首先是果实形状、大小、颜色以及所处空间位置不一,变化多端,还时常受到枝叶遮挡、光线变化的影响,机器人识别、定位十分困难。

前几天,记者在一个机器人实验室中,看到出乎意料的一幕:面对果实身后杂乱无章、色彩相近的背景,采摘机器人“双眼”似乎陷入盲区,竟然无法识别,本来灵活自如的手臂亦无动于衷。

还存在一个问题,如草莓、苹果、番茄等果实,需要机器人摘取与放置时动作轻柔,否则极易破损、降低品相、影响销售。轻柔的动作又限制了作业效率的提升,这给科研人员研制机器人增加了难度。

步入果园、菜园或者温室大棚等复杂多变的农业工作环境,果蔬采摘机器人必须充分调动身体的三个组成部分——感知系统获取作业对象与环境信息,决策系统进行识别判断与作业规划,执行系统负责贯彻执行完成动作。三个部分巧妙配合,是多么不容易。

由此看来,设计制造一款采摘苹果、草莓、番茄等果实的机器人,何其难也!

(本文学术顾问: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青龙)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陈建志

往期回顾,点击阅读:

农科视窗(1)|“海水稻”价值几何?来看看耐盐碱水稻育种的山东实践

农科视窗(2)|一棵野草与小麦杂交成功,为何赢得院士们点赞?

农科视窗(3)|除了“瓜奶奶”吴明珠院士选育的瓜,你还吃过哪些瓜

农科视窗(4)|非洲西来瓜,硕果遍华夏,山东设施栽培技术辐射全国

农科视窗(5)|小小艾草,竟成就一个大产业

农科视窗(6)|杂交马铃薯问世!揭秘背后创新故事

农科视窗(7)|神奇“剪刀”咔嚓一下,世界首例香味玉米山东问世

农科视窗(8)|一项成果改变一个产业,由田间直收籽粒想到紧凑型玉米

农科视窗(9)|实施“搭桥手术”,老树焕发青春

农科视窗(10)|植物基因编辑:改良作物惠民生

农科视窗(11)| 糯、紫、黑、蓝…特殊用途小麦品种“特”在哪?

农科视窗(12)|一棵大豆何以触动国人神经,兼谈大豆的前世今生

农科视窗(13)|农科院专家谈麦田管理:赶紧镇压划锄,暂时不要浇水追肥

农科视窗(14)|能做爆玉米花的,可不是普通玉米粒

责任编辑:段书强    
立即打开 扎根基层 三农挚友 第一时间阅读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