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视窗(4)|非洲西来瓜,硕果遍华夏,山东设施栽培技术辐射全国

农村大众陈建志
2021-06-21 11:00:29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农科视窗》专栏上一篇提及,被人称为“瓜奶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明珠, 60余年如一日痴迷甜瓜、西瓜育种,培育了30个新品种,贡献卓著,文章详细讲述了甜瓜的故事,本篇接着说说西瓜。

01

徐光启《农政全书》: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

“碧蔓凌霜卧软沙,年年处处食西瓜。” 西瓜瓤多汁甜、清凉爽口,是炎炎夏日亿万国人消暑解渴的佳品。

享受甘甜西瓜的人,未必都知道:中国原本不产西瓜,西瓜的老家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

端详一番西瓜的样貌:匍匐在地表的长长的茎蔓,具有深裂的条形蜡质叶片,数量多且壮的须根以及浑圆的硕大果实……便可以明白,正是这些特点,使它能够在无遮无挡、干旱少雨的沙漠环境中,抵御大风侵袭,减少叶片水分蒸发,同时通过条条须根扎入沙土汲取稀缺的水分。

非洲广袤无垠,西瓜的老家具体地点在何处?前苏联科学家茹科夫斯基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在位于北非的苏丹至今生长着成片的野生西瓜,即栽培西瓜的近缘野生西瓜。据此,他认为:西瓜起源于苏丹及其周边地区。古时候,当地土著居民采摘成熟的野生西瓜食用,始知瓜瓤有的苦有的甜。每当西瓜成熟时节,他们就来到遍布野生西瓜的地方,破瓜品尝,选择其中味甜的来吃,于是味甜的西瓜种子被保留下来。经过一代又一代栽培、繁殖,最终培育出甘甜爽口的栽培西瓜。

经专家考证,世界上最早成功栽培西瓜的是北非古埃及居民。他们在四五千年以前便开始栽培西瓜了。

后来,栽培西瓜逐渐北移,从地中海沿岸各国传入北欧,然后南下进入中东、印度等地。之后,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进入中国西部新疆地区。大约在公元四五世纪以前,传入中国内地。

西瓜东传大致路线。(制图:段书强)

西瓜这个名字,首次出现于12世纪,文学家苏轼编著的《物类相感志》一书中。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作《农政全书》中说:“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胡峤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回纥,是中国的少数民族部落,维吾尔族的祖先,主要分布于新疆一带。

总之,新疆是中国最早种植西瓜的地区。此后,经过路上丝绸之路,逐步传入中国内地和东亚各国。

02

西瓜栽培遍全球,中国栽培面积最大

起源于非洲的西瓜,伴随贸易活动和经济发展的步伐,逐步移居世界各地,如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都有它的身影。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现在亚洲西瓜种植面积最大,占世界西瓜种植总面积的60%以上;其次是非洲,往后依次是欧洲、北中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丈量世界各国西瓜种植面积,中国名列第一,且为特大西瓜种植国,约占世界西瓜总面积的四成。其他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有:俄罗斯、伊朗、土耳其、美国、埃及、伊拉克、韩国、叙利亚、南斯拉夫、泰国、西班牙、保加利亚、阿尔及利亚、日本等。

中国西瓜种植面积约占世界西瓜总面积的四成。(制图:段书强)

中国西瓜播种面积究竟有多大?根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公布的数据,2014年、2015年、2016年中国西瓜播种面积依次为:2778.45万亩、2791.05万亩、2836.20万亩。最近几年,虽受市场影响,但播种面积变化不大,在2700万亩至2800万亩之间波动。

西瓜是喜温耐热作物,在中国,除了少数寒温带地区和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无霜期短、有效积温不足而不能露地种植以外,其它地区均可种植。

按照省份来看,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五省西瓜种植面积名列前茅,此外,种植面积较大的还有黑龙江、山西、湖北、湖南、江西、陕西等省。

03

西瓜属有4个种,有的好吃有的有毒

西瓜属为一年生或者多年生植物,蔓生。茎分枝,卷须分2-5个叉。西瓜属植物共有4个种:一是西瓜,多样型种,有野生的、有栽培的,有食用的、有饲用的;二是药西瓜,其中野生的味苦,有毒;三是缺须西瓜,味苦,只有野生的;四是诺丹西瓜,只有野生的,令人称奇的是,它高度抗病,栽培西瓜上常见的病害均不感染此种。

网络流传的药西瓜图片。(网络图片)

同一个种的植物,在不同自然条件和生物条件的影响下,经过长期自然选择,产生适应一定条件的不同类型,称为生态地理型。

我国学者林德佩深入研究农家品种、引进品种和新培育品种,把分布在中国的所有西瓜栽培品种,分为3个生态地理型。

——华北生态地理型。产于黄河及其以北的西瓜属于这种类型。其地域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和东北三省。这是中国西瓜的传统生产区,许多著名的农家品种起源于此,例如山东的三白瓜、喇嘛瓜、梨皮,河南的花狸虎、手巾条、核桃纹、冻瓜,陕西的同州西瓜、黑油皮,北京的黑崩筋。本型西瓜的特点是:生长势旺,果型大(农家品种果重常达5-10公斤),露地栽培成熟较晚,瓤质沙软,果实含糖量多数不高(7%-9%)。

——华南生态地理型。产于长江及其以南的西瓜属于这种类型。包括华东、华中的浙江、安徽、江苏、江西、湖北及华南、西南各省(自治区)。本型西瓜的特点是:生长势偏弱,果型较小(一般不超过2-4公斤),成熟较早,耐阴雨。果皮较薄,瓤质软,果实含糖量不高(6%-9%),不耐贮运。

——西北生态地理型。产于西北的甘肃、宁夏、新疆以及内蒙古的西瓜属于这种类型。著名的农家品种有阿克塔吾孜(白皮瓜)、卡拉塔吾孜(黑皮瓜),兰州大板,宁夏红瓜籽等。本型西瓜的特点是:生长势非常旺盛,果型大至极大(一般10-15公斤,个极大的可达40公斤),生育期长(长达100-120天以上),成熟晚,耐旱,果皮厚,瓤质粗,耐贮运,果实含糖量高8%-9%,籽大。

此外,放眼世界,还有美国生态地理型、俄罗斯生态地理型。

分类方法,西瓜类别不同。

按照用途,可把西瓜分为食用西瓜和籽用西瓜。常吃其瓤,甘甜爽口的是食用西瓜。作瓜子用的则是籽用西瓜,如兰州大板、宁夏红瓜籽等品种就属于这一类。

籽用西瓜。(网络图片)

有科学家发现非洲一沙漠中的西瓜,有些果实含有葫芦素,味苦;有些不含葫芦素,无苦味。后者被当地居民当作食物和水的来源。这是按照生化指标来区分的。

就形状而言,市场上销售的西瓜,常见的是椭圆形、圆形或近圆形的。偶尔可见一种方形西瓜。这是在西瓜生长发育前期,使用方形模具套到幼瓜上,限制其正常发育而长成的畸形西瓜。方形西瓜的最大优点是便于运输,吃起来口感却与其它的普通西瓜无异。摆放到市场上,颇能吸引消费者眼球,但因生产成本较高,售价也随之上升。要想品尝,需要多掏钞票。

04

多层覆盖设施栽培,山东技术辐射全国

山东有种西瓜的历史传统。

位于鲁西南的东明县,种西瓜已有近千年历史。该县地处黄河之滨,黄河故道为沙壤土,土层深厚,春季回暖早,昼夜温差大,适合西瓜生长。近几年,东明县每年种植30万亩至35万亩西瓜,是山东省西瓜种植面积第一大县。当地农民主要采用易于管理的露地种植方式。

东明县每年种植30万亩至35万亩西瓜。

距离东明县900里之遥的位于昌潍平原的昌乐县,从明末清初开始种西瓜,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昌乐西瓜作为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山东省名特产瓜果,以早熟、皮薄、沙瓤、脆甜闻名全国。近年来,当地主要采用设施栽培,种植面积保持在16万亩左右。除了东明、昌乐两县,泗水、高唐、高青、费县、济阳等也是山东西瓜种植大县(区)。

昌乐西瓜,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山东省名特产。

来自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潍坊综合试验站的数据显示,山东省西瓜播种面积,近几年维持在240万亩至300万亩之间,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河南省。其中,2020年播种面积为248.54万亩,平均亩产3449.57公斤,亩收入8280.71元。

山东是全国发展西瓜设施栽培的最佳地区之一,设施栽培也是山东西瓜生产的特色和重点。近十几年来,新发展的西瓜生产基地,大都采用设施栽培方式。栽培方式的变革,加上瓜农精细管理,西瓜单产提高,效益提高,中大拱棚栽培纯收入较露地栽培增加接近160%。

拱棚里立体种植的早熟西瓜。(郑庆杰摄)

山东省西瓜产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春季设施早熟栽培上,各地创造出许多新技术新模式。

昌乐县大拱棚西瓜“五膜一苫”覆盖,就是典型的早熟栽培措施之一。

这种模式是由双膜覆盖、三膜覆盖逐步发展来的。即大拱棚用双膜覆盖,大拱棚内再套宽3米和2米的小拱棚,小拱棚两膜一苫覆盖,再加上地膜覆盖。这样第一茬大拱棚西瓜的上市期,可以提前到4月中、下旬。第一茬瓜收获后至6月下旬拉秧前,还可以留二茬瓜甚至三茬瓜,产量和产值都较原有的覆盖方式显著提高。多层覆盖技术已辐射到全国各地设施西瓜栽培区。

嫁接育苗技术,也是山东省示范推广的一项西瓜高效栽培技术。

西瓜嫁接育苗。

近十几年,山东省西瓜嫁接育苗技术发展快、应用广泛。目前在西瓜设施栽培中几乎都采用嫁接苗。济南伟丽种苗有限公司、寿光新世纪种苗有限公司、山东安信种苗股份有限公司、济南三园种苗公司等单位,竞相开展西瓜嫁接育苗技术研究和示范工作,使之日趋完善,同时制定了西瓜工厂化嫁接育苗技术规范,促进了西瓜种苗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嫁接时,通过选用优良砧木,在不影响果实风味品质的前提下,显著增强了植株抗性,西瓜得以健康发育。

(本文学术顾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焦自高、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史庆华)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陈建志

策划:段书强

往期回顾,点击阅读:

农科视窗(1)|“海水稻”价值几何?来看看耐盐碱水稻育种的山东实践

农科视窗(2)|一棵野草与小麦杂交成功,为何赢得院士们点赞?

农科视窗(3)|除了“瓜奶奶”吴明珠院士选育的瓜,你还吃过哪些瓜

责任编辑:段书强    
立即打开 扎根基层 三农挚友 第一时间阅读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