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视窗(8)|一项成果改变一个产业,由田间直收籽粒想到紧凑型玉米

农村大众陈建志
2021-08-16 15:42:35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8月初,记者来到鲁西南平原的郓城,在一片青青的玉米地里,听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汪黎明介绍一个玉米新品种。它是该所选育的鲁单608,早熟、耐密、抗倒。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适期收获时其籽粒含水量降至25%以下(对照品种为30%),这样既可以利用机械收获果穗,也可以直接在田间收获籽粒。

像收获小麦似的,在田间直收玉米籽粒。以前是梦想,如今变成了现实。

适宜籽粒直收的玉米品种鲁单608。

由适宜直收籽粒的玉米品种鲁单608,联想到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历程与玉米类型变迁,紧凑型玉米的成功选育及其大面积推广,可谓我国玉米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我国的紧凑型玉米发源于何处?是谁首先选育的?

在莱州湾南岸,莱州市海港路街道,登海种业玉米新品种展示田傍边,竖立着三座大理石碑,其中一座上面写着“紧凑型玉米从这里走向全国”。

紧凑型玉米从这里走向全国。

的确如此,我国第一个紧凑型玉米品种,就是由登海种业公司创始人李登海选育而成,并从山东莱州逐步向全国推广的。

回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中毕业回乡务农的李登海,担任掖县(现莱州市)西由公社后邓大队农业科技队队长。一天,在一位专家那里,他看到一份《中国农业专家赴美国考察的报告》。报告中提到,农民出身的美国人华莱士创建了一个先锋种子公司,专门做玉米杂交和推广种植,并且创出美国春玉米高产纪录:亩产1250公斤。当时,我国玉米亩产仅有100多公斤,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

看到如此之大的差距,李登海如芒在背,夜不能寐。他暗下决心,开创中国的玉米高产之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1972年6月,玉米高产攻关试验开始了。李登海选用“烟三10号”品种,在刚刚收割了小麦的麦茬地里,播种了1.2亩。从播种、管理到收获,每一步他们都力争做到科学、合理。秋天,金灿灿的收获季节,亩产玉米512公斤,首次突破千斤大关,首战告捷。再接再厉,第二年,他改选“烟单2号”作种子,亩产又上新台阶,达到602.15公斤。

之后,李登海继续进行玉米高产攻关试验,没有出现预料的结果。6年时间,他选用了100多个玉米品种,虽然产量有所增加,但是始终没有一个品种亩产超过700公斤,多数品种还不足600公斤。

如此结果,令李登海十分不解,苦恼不已。他天天思,月月想,思来想去,终于弄明白一个道理:平展型玉米杂交种亩产有限,难以超过700公斤。这是因为:叶片平展,当亩产400-600公斤时,种植密度较小,每亩只有2500-3500株,单株个体与群体生长的矛盾尚不突出;但是亩产要求达到600公斤以上、密度需要加大的情况下,尤其是每亩种植4000株以上时,矛盾就变得尖锐起来,平展型杂交玉米的叶片平展弯披,相互遮挡阳光,田间郁闭,通风透光很差,导致植株细弱变高,不抗倒伏,同时出现十分严重的空秆不结实现象。

紧凑型杂交玉米掖单2号是我国第一个亩产超过700公斤的玉米品种。

症结找到,李登海高兴极了,从此他转而迈向紧凑型玉米杂交育种及其高产栽培试验的新征程。1979年,他选育成功“掖单2号”新品种。这是一个叶片上冲、适于密植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高产攻关获得亩产776.9公斤,一举突破700公斤大关,创我国夏玉米高产新纪录!

科研是十分漫长而艰辛的一件事。暑来寒往,10载风雨。1989年10月,在多位专家的见证之下,李登海育成的中矮秆、抗倒伏的紧凑大穗型“掖单13号”现场实打,亩产1096.29公斤。这不仅突破了1000公斤大关,还刷新了夏玉米世界纪录。进入21世纪的第5个年头,捷报再次传来:2005年,他育成的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创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

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紧凑型杂交玉米掖单13号。

李登海与有关科研人员对照平展型玉米,经过系统研究,总结出紧凑型杂交玉米的五大突破:

——种植密度的突破。传统的平展型玉米很难突破每亩4000株,否则空秆率超过10%,且倒伏严重,而紧凑型玉米每亩可达6000-7000株。

——经济系数的突破。这是一项反映玉米籽粒在整个玉米植株生物产量中的比重指标,紧凑型玉米经济系数比平展型玉米提高了22%以上。

——叶面积指数的突破。这是一项反映农作物对光照利用效率的指标,紧凑型玉米比平展型玉米提高了75%。

——较高密度下单个植株生产能力的突破。紧凑型玉米在每亩5000株的情况下,可达219克以上;而平展型玉米在每亩3800-3900株的情况下一般不超过175克。

——高产能力的突破。平展型玉米最高亩产650公斤左右,很难超过亩产700公斤;而紧凑型玉米最高亩产接近1100公斤,大约提高了60%。

从“平展型”到“紧凑型”,是杂交玉米科研领域的重大转型,是我国玉米育种方向上的重大变革。

一项变革,引发一场产业巨变。

紧凑型杂交玉米被农业部列为国家重大推广项目。

1990年,根据玉米专家组的建议,农业部作出决定,“八五”期间在全国推广紧凑型玉米1亿亩,李登海选育的“掖单12号”“掖单13号”被列为主推品种,目标是增产100亿公斤粮食。如期达到目标之后,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农业部决定,“九五”期间继续在全国推广紧凑型玉米。“八五”“九五”期间,全国推广李登海育成的紧凑型杂交玉米占全国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李登海开创的紧凑型玉米杂交事业,不仅将我国玉米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科研工作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还在我国粮食增产和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回来再说,在田间直接收获玉米籽粒。它需要农业机械科研人员研发玉米收获机,也需要育种专家选育配套玉米新品种,即成熟期籽粒含水量降到25%以下的新品种,否则收获时籽粒容易破碎,影响产量。

从大处看,农机与农艺配套,实现田间玉米籽粒直收,是我国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面对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现实,省工省力,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益的必然选择。就玉米产业链而言,这何尝不是一场变革呢?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陈建志

策划:段书强

往期回顾,点击阅读:

农科视窗(1)|“海水稻”价值几何?来看看耐盐碱水稻育种的山东实践

农科视窗(2)|一棵野草与小麦杂交成功,为何赢得院士们点赞?

农科视窗(3)|除了“瓜奶奶”吴明珠院士选育的瓜,你还吃过哪些瓜

农科视窗(4)|非洲西来瓜,硕果遍华夏,山东设施栽培技术辐射全国

农科视窗(5)|小小艾草,竟成就一个大产业

农科视窗(6)|杂交马铃薯问世!揭秘背后创新故事

农科视窗(7)|神奇“剪刀”咔嚓一下,世界首例香味玉米山东问世

责任编辑:段书强    
立即打开 扎根基层 三农挚友 第一时间阅读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