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视窗(12)|一棵大豆何以触动国人神经,兼谈大豆的前世今生

农村大众记者 陈建志
2022-01-24 14:30:10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扩种大豆,成了近期农业领域的热门话题。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大豆的关注与思考。作为大豆原产地的中国,从大豆出口国变为进口国,近几年来,每年进口大豆8000万吨到1亿吨,约占世界大豆贸易量的60%。这样的事实更是触动了国人的神经。

要理清此事的来龙去脉,先从野生大豆的驯化说起。

01

从“丑小鸭”到“帅小伙”

——大豆的前世今生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是最早驯化并种植大豆的国家,栽培大豆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大豆的祖先是野生大豆。野生大豆家族分布范围极广,在我国西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5000年以前的野生大豆长什么样?植株蔓生,茎秆细弱,尖端弯曲盘旋,通常生长在低洼潮湿的河边、湖岸、沼泽附近,攀援在芦苇等植物上,或者匍匐于地;叶子由三个复叶组成,叶片狭窄,8月开紫花,花朵较小,荚果也不大,每个荚果只有二三粒种子,种子较小,有的只有绿豆粒那么大,千粒重不过二三十克;成熟时,豆荚爆裂,籽粒自然脱落。

据媒体报道,山东多地分布野生大豆种群。图为2021年9月15日胶河流域附近发现的大片野生大豆。(图片来源:齐鲁壹点)

野生大豆蔓生,茎秆细弱,荚果、籽粒都较小。图为2021年9月24日拍摄的徒骇河国家湿地公园野生大豆。(图片来源:禹城自然资源微信公号)

我们的祖先含辛茹苦,经过一代代人工驯化、定向选择,逐渐把野生大豆这个“丑小鸭”打扮成了“帅小伙”——当今广泛种植的大豆,茎秆直立挺拔、粗壮,叶片阔大,荚果变大,籽粒肥大,千粒重增加到110克—250克。

栽培大豆(齐黄34)茎秆直立,荚果累累。

大豆,在古籍中称为“菽”。例如,《诗经·小雅》中便有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采菽采菽,筐之筥之”等诗句。《春秋左传》称四体不勤的统治者“不能辨菽麦”。西晋杜预对其中的“菽”字注释:“菽,大豆也。”“豆”在古代原指食器。战国时,有文献开始用“豆”字代替“菽”字。至于普遍采用“豆”字那是秦、汉时期的事情。秦、汉之后,人们在“豆”字前面加上黑、黄、青等字,用来区分不同的类别,大豆则成为其统称。

梳理大豆栽培史及其食用史得知,西周和春秋时期,大豆已经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为“五谷”之一。秦汉之后,大豆栽培有了很大发展,《氾胜之书》曾积极倡导种植大豆。宋代以后,南方人口增加,荆湖、岭南、福建等地大力推广大豆和粟、麦、黍等作物。清朝初期,东北地区的大豆种植已有相当规模。

我们的祖先在栽培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轮作、间混套种的意义。《氾胜之书》讲到,大豆不宜连作,所种之地以“保岁易为”。他们还发现大豆具有肥田的作用,“豆生布叶,豆有膏”。清代王筠《说文释例》明确指出,大豆“细根之上,生豆累累,凶年则虚浮,丰年则坚好”,阐明了根瘤与大豆丰歉的内在关系。

关于大豆播种密度、中耕除草等栽培管理技术,古人也有总结阐述。总之,我们的祖先不仅把野生大豆驯化成可供栽培的大豆,而且探索出一系列栽培管理技术。这是我国人民对世界粮食生产的一大贡献。

02

从出口国到进口国

——供给需求之变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其它国家种植的大豆都是从我国传入的。早在战国时期,大豆就传入朝鲜,然后从朝鲜传入日本。东南亚地区的大豆也是陆续从我国传入的。大豆传到欧美的时间就很晚了,18世纪之后传入欧洲,1765年引入美国。

大豆的拉丁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等,发音都类似汉字“菽”。这是世界各地大豆来源于我国的有力证据之一。

那时候,这些国家的大豆播种面积都不算大,大豆产品供应并不充足。20世纪初期,我国的大豆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与茶、丝合称为我国出口的三大名产。

1996年是一道分水岭。

此前,我国是大豆净出口国。然而到了1996年,阿根廷、巴西、美国的大豆开始拥入中国市场。此后,我国大豆进口量逐步增大。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进口大豆数量一直居于高位。2016年以来,每年进口大豆数量均超过8000万吨;2020年,突破1亿吨,达到10033万吨;2021年,有所下降,但依然维持在高位,达到9652万吨。总体来看,每年进口大豆数量都超过国内消费量的80%,对外依存度很高。

2015-2020年中国大豆进口数量(图片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

我国大量进口大豆的原因,从供给端和外贸政策来看,有两个。其一,伴随转基因技术的兴起,阿根廷、巴西、美国大力推广转基因大豆,单产大幅度提高,成本急剧下降,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了价格优势;其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口大豆的配额制度被废止,关税降至0-3%,进口消除了壁垒。

从需求端来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畜牧业的发展,我国需要大量大豆油和豆粕,而用来压榨产生大豆油和豆粕的大豆供不应求,国际市场的大豆价格又低,于是我国大豆加工企业大量购买进口大豆。

出现这种状况,与我国的国情及其采取的策略有关。

我国人多地少,十几亿人口,只有19.179亿亩耕地。基于国情,我国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不受制于人,于是确立了“保口粮”的策略。即确保水稻、小麦、玉米的种植面积、总产量,首先满足国人吃饱的基本需求。

大豆与玉米生长发育期大部分重合,二者存在争地的矛盾。在“保口粮”的背景之下,政府鼓励多种玉米,提高粮食总产;农户选择种玉米,是因为比较效益高,比种大豆划算。

有人算过一笔账,2016年至2021年,我国累计进口大豆55283万吨,每年平均9213.8万吨。如按大豆单产130公斤计算,我国自己生产这么多大豆,需要7亿多亩耕地。在确保玉米播种面积的背景下,到哪里找如此大面积的耕地?

03

从现状到未来

——大豆振兴计划

前面说过,美国、阿根廷、巴西大力推广种植转基因大豆,单产大幅度提高,成本急剧下降。同时,我国大豆单产依然在低位徘徊,生产成本高,农民种植大豆比较效益低。于是,他们逐渐减少大豆种植面积,改种玉米,导致的结果是国内玉米大量积压,大豆严重短缺。

面对这种状况,从2016起,我国开始实行种植结构调整“减玉米、增大豆”。当年,玉米种植面积下降,为13年来出现首次下降。

2019年,针对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小、单产低、总产少、产不足需的现状,中央在“一号文件”中提出“大豆振兴计划”。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农业农村部制定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并于当年启动实施。

2020年,大豆播种面积扩大到1.48亿亩,亩产增加到132公斤。然而,由于比较效益低,农民种植意愿下降,到了2021年,大豆播种面积不升反降,只有1.26 亿亩。

2021年底,“大力发展大豆油料”接连被强调。12月21日,农业农村部党组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交流会,指出要大力发展大豆油料,选育优良品种,挖掘面积潜力;12月25日至26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12月27日,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明确强调,要攻坚克难扩种大豆油料,把扩大大豆油料生产作为明年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

优良大豆品种齐黄34籽粒饱满。

现在,为何多次强调扩种大豆?

在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看来,“中国大豆不仅进口量大,对国际市场依赖度高,而且主要依赖于局部地区,尤其是美洲。”据海关总署统计,中国大豆进口数量排在前三位的国家是巴西、阿根廷和美国。罗必良称,“地缘政治局势变数使进口来源单一的中国大豆面临危机。”因此降低大豆进口依存度非常必要。

同时,罗必良表示,降低大豆进口依存度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做到大豆完全自给。“毕竟国际市场上大豆价格低,中国企业从国外进口部分低价格的农产品,也是节省耕地、节省水源、节省劳动力的替代方式。”未来,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协调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更为稳妥的方式。

这种观点,可谓业内人士的共识,那就是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榨油部分使用进口大豆,而食用部分争取实现自给。中国自产的大豆,主要用于食品加工行业,在未来是可能实现自给的,这也是科研工作者近几年的目标。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陈建志

往期回顾,点击阅读:

农科视窗(1)|“海水稻”价值几何?来看看耐盐碱水稻育种的山东实践

农科视窗(2)|一棵野草与小麦杂交成功,为何赢得院士们点赞?

农科视窗(3)|除了“瓜奶奶”吴明珠院士选育的瓜,你还吃过哪些瓜

农科视窗(4)|非洲西来瓜,硕果遍华夏,山东设施栽培技术辐射全国

农科视窗(5)|小小艾草,竟成就一个大产业

农科视窗(6)|杂交马铃薯问世!揭秘背后创新故事

农科视窗(7)|神奇“剪刀”咔嚓一下,世界首例香味玉米山东问世

农科视窗(8)|一项成果改变一个产业,由田间直收籽粒想到紧凑型玉米

农科视窗(9)|实施“搭桥手术”,老树焕发青春

农科视窗(10)|植物基因编辑:改良作物惠民生

农科视窗(11)| 糯、紫、黑、蓝…特殊用途小麦品种“特”在哪?

责任编辑:段书强    
立即打开 扎根基层 三农挚友 第一时间阅读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