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视窗(26)|4个月没下雨,金银花竟枝繁叶茂?保墒抗旱看它的

农村大众记者 陈建志
2022-06-28 17:01:44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没想到,山顶上有一道别样的“风景”。

6月22日,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跟随山东省农科院的专家,离开山脚下的费县朱田镇李家庄村委会大院,沿着弯弯曲曲的小道,向着西南方向的山岭进发。

“今年天太旱了,从2月开始到现在,4个月没下一滴雨,又浇不上水,山上栽的金银花,旱死了不少。”路上,李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李秀好无奈地说。

汽车继续沿着山路行驶,路边闪过一棵棵山楂树、梨树、桃树,在烈日的炙烤下,卷曲着叶子,显得无精打采。

常规管理的对照田,金银花植株长得矮小,有些已因干旱缺水而死亡 。

汽车爬到大坝岭西侧,在山坡上停下。李秀好手指眼前的一块地,说:“您看看,这是去年村民们自己栽的金银花。”只见植株矮小瘦弱,有些枝叶已经干枯,甚至整株死亡,留下一片空地。

旁边的一块地里,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一棵棵金银花,长得足有四五十厘米高,枝条伸展,叶片浓绿,生机勃勃。仔细观察,这块地上都覆盖着一层黑色的布。“这是覆盖着地布的试验田。”山东省农科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研究员李维生说。

采用地布覆盖的试验田,金银花长得枝繁叶茂。

李维生介绍,根据院党委集中全院力量在费县、招远、郓城三个县(市),探索整县域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的要求,院老干部处和老科协选择李家庄村作为对口帮扶村。其中的一个帮扶项目,就是“北花1号”金银花种植生产示范。

李家庄村种植金银花历史悠久,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的也是金银花。按照当初的设想,如果试验成功,可以推广这项技术,带动该村金银花种植乃至销售产业的发展。

种植金银花需要专家指导。李维生向该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求援,所里派来中药材创新团队专家张锋研究员主持这个试验项目。

去年秋末,张锋博士带领课题组,来到李家庄村大坝岭上,选取了10亩前茬作物为玉米和花生的地块进行试验,施足底肥。10月底,把4500株“北花一号”二年生扦插苗,种植在10亩试验田里。今年4月,在植株之间的地表铺设了一层黑色的地布,把土壤覆盖得严严实实。同时,选取附近的金银花地块作为对照。试验田和对照田的其他管理措施完全相同。

没想到,试验第一年,这里就遭遇了连续数月的大旱。试验田和对照田呈现的迥异结果,张锋博士看了感到“在意料之中,差别又有点大”。

站在铺地布的试验田里,李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李秀好(右)对李维生研究员说:“这金银花长得真好!”

张锋博士说,这项技术叫做“可降解地布覆盖金银花防草保墒栽培技术”,是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草药创新团队集成的新技术。

此前,2018-2021年,创新团队在平邑县流峪镇曾做过可降解地布覆盖金银花试验示范,当时采用的也是“北花一号”金银花。试验示范田,每年减少人工除草次数5-6次,平均亩产金银花干花150公斤以上,比传统种植方式增产10%左右。

张锋博士说,覆盖地布可增加试验田土壤含水量。地布由编制结构组成,保持了一定的透水、透气性,往上可阻止土壤中的水分无效蒸发,而往下可渗透雨水或露水,具有很好的保墒增湿效果。并且,地布平铺在土地表面,盖得严丝合缝,见不到光,杂草也就无法生长了。

目前,在我省平邑、费县、蒙阴金银花主产区,有大量山地丘陵地块水浇条件落后,甚至没有水浇条件,使用地布覆盖,在金银花生育期内一般可不用浇水。

5月17日 ,张锋博士(右)在做金银花整枝示范。

关于地布覆盖与人工除草成本的比较,张锋博士算了一笔账。这种园艺地布具有防草彻底、长效,一次投入多年受益的优势。地布成本约为每亩1000元。每年春季杂草发芽前铺设,秋末卷起来,留待第二年使用。按照有效防草期平均5年计算,地布折旧成本为每年200元。每年铺设地布的人工成本约为每亩50元。地布成本和铺设人工成本,两项合计投入为每年每亩250元。如采用传统的人工除草,一般每年需要进行4-6次,每亩人工投入500元以上。总起来计算,园艺地布覆盖防草成本不足人工除草成本的一半。而且,覆盖地布除草的效果好,很干净、彻底,试验田里,几乎见不到马唐、莎草、铁苋菜、马齿苋、荠菜等主要杂草。

为什么这项技术采用的是园艺地布,而不是地膜?

张锋博士说,地膜保水性好,但透气性差;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普通地膜还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即难以降解,会污染环境。试验使用的这种园艺地布,其化学成分是聚丙烯,降解速度因厚度不同而有差异,一般使用3-10年之后,可以自动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陈建志

往期回顾,点击阅读:

农科视窗(1)|“海水稻”价值几何?来看看耐盐碱水稻育种的山东实践

农科视窗(2)|一棵野草与小麦杂交成功,为何赢得院士们点赞?

农科视窗(3)|除了“瓜奶奶”吴明珠院士选育的瓜,你还吃过哪些瓜

农科视窗(4)|非洲西来瓜,硕果遍华夏,山东设施栽培技术辐射全国

农科视窗(5)|小小艾草,竟成就一个大产业

农科视窗(6)|杂交马铃薯问世!揭秘背后创新故事

农科视窗(7)|神奇“剪刀”咔嚓一下,世界首例香味玉米山东问世

农科视窗(8)|一项成果改变一个产业,由田间直收籽粒想到紧凑型玉米

农科视窗(9)|实施“搭桥手术”,老树焕发青春

农科视窗(10)|植物基因编辑:改良作物惠民生

农科视窗(11)| 糯、紫、黑、蓝…特殊用途小麦品种“特”在哪?

农科视窗(12)|一棵大豆何以触动国人神经,兼谈大豆的前世今生

农科视窗(13)|农科院专家谈麦田管理:赶紧镇压划锄,暂时不要浇水追肥

农科视窗(14)|能做爆玉米花的,可不是普通玉米粒

农科视窗(15)|造个机器人摘苹果究竟有多难,兼谈机器人简史

农科视窗(16)|“我看到一只躲在地下冬眠的刺猬!”惊蛰时节话冬眠

农科视窗(17)|全国大豆高产竞赛,亩产多少能夺冠?

农科视窗(18)|最早的家禽,是鸡、鸭,还是鹅?

农科视窗(19)|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农科视窗(20)|长在树上的蔬菜

农科视窗(21)|一粒大豆的自述: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精华在人间

农科视窗(22)| 揭开耐盐碱植物的奥秘

农科视窗(23)|齐黄34,为何这么火

农科视窗(24)|紫米黑米:高营养背后的高科技

农科视窗(25)|西红柿缘何失去了老味道

责任编辑:张婷    
立即打开 扎根基层 三农挚友 第一时间阅读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