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视窗(31)| 多地“清剿”鳄雀鳝……外来物种都有害吗?

农村大众记者 陈建志
2022-09-27 11:00:17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前些日子 ,几条鳄雀鳝搅得人心惶惶,大人小孩闻之色变。有关人员迅速行动,采取措施,力求除恶务尽。

8月26日,在河南省汝州市云禅湖里,抓到一条鳄雀鳝;8月27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一小区内人工湖中,两条鳄雀鳝被捕捞上岸……有人统计,近半年来,我国有12个省市发现了鳄雀鳝的踪影 ,至少已经捕捉到19条鳄雀鳝。

鳄雀鳝是大型肉食性鱼类,牙齿锋利,生性凶猛,捕食水中的生物,尤其是水中的鱼类。有专家称,一条鳄雀鳝能把水中的鱼吃光,甚至危及附近居民、游客的人身安全。

我国原本没有鳄雀鳝,它是外来物种。

在自然界中,伤害、攻击人类的外来物种并不多见,但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物种却有不少种类。

鳄雀鳝。

鳄雀鳝。(来源:人民日报)

01

美丽外表掩盖下的疯狂

我对外来物种的认识,始自40多年以前。

老家所在村庄,有三个“湾”。所谓“湾”,又叫水塘,就是存水的凹陷地。里面四季有水,尤其是到了雨季,雨水汇集于此,满满的一湾水。

不过,除了寒冷的冬季,水面上覆盖着一层或厚或薄的冰,湾里并没有其他什么东西,显得十分单调。

20世纪70年代的一天,村民们发现,村东头的湾里,突然出现了一种绿色植物。它漂浮在水面上,叶片碧绿、肥厚,表面光滑,叶柄中空,下部有个气囊,呈葫芦状。负责引进这种植物的村干部说,它叫水葫芦。过了一些日子,水葫芦开花了,淡紫色,煞是好看。

水葫芦的到来,给以往单调的水面,带来了勃勃生机。平时,村民们可以观叶,满眼碧绿,开花时节又可以欣赏艳丽的花朵。

一开始,湾里的水葫芦只有几棵,后来它快速繁殖开来,数量逐渐多起来,发展到十几棵、几十棵……最后覆盖了整个水面。

水葫芦数量少的时候,村里要求,大伙儿不能从湾中私自捞取。后来,这水葫芦多了,村里就派人从湾中捞出来,用其沤制绿肥,还有的村民拿回家喂猪。

若干年之后,我才知道,这水葫芦又叫凤眼莲,是一种外来入侵植物。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流域,属于多年水生植物。我国本来没有水葫芦。1901年,作为观赏性植物,水葫芦被引进中国。

在其美丽的外表——绿叶紫花掩盖之下,它们在我国各地的水域之中疯狂繁殖,子孙后代无节制增加,占领湾塘,布满江河湖面,致使大量水生生物因缺氧和阳光不足而死亡,破坏水中生态平衡,成了一大祸害。

拥有美丽外表的水葫芦。

美国白蛾,也是一个典型的外来入侵物种。

美国白蛾原产于北美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随着军用物资漂洋过海,传播到欧洲,1940年首次在匈牙利发现,随后蔓延到除北欧外的欧洲大部分地区。1945年,美国白蛾又随军用物资登陆日本东京,首次到达亚洲,后来抵达韩国,然后一路北上进入朝鲜。1979年,美国白蛾出现在辽宁丹东地区,正式宣告入侵中国。

美国白蛾是个贪婪的吃货,食量很大,又不挑食。凡是农作物、杂草,阔叶的乔木、灌木,甚至裸子植物,在它眼中,都是美餐。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白蛾的寄主植物,全球共有636种。其中,美国有120种,日本有300多种,欧洲有234种,中国仅辽宁丹东地区就有94种。

美国白蛾蚕食植物时,通常团体作战。若干头5龄前的幼虫,首先把一大片树林覆盖起来,织起天罗地网, 然后群集在网中,开始聚餐,“嚓嚓嚓——”昼夜不停地取食叶片。吃完一个地方的树叶,或者其他植物,它们再迁徙到下一个地方,所过之处,往往片叶不留。遭灾严重的地方,看上去,仿佛被大火烧过似的。

美国白蛾还有一个令人恐怖的特点,繁殖能力惊人。一只雌蛾一次产卵800粒到2000粒,一年繁殖三代,一年可繁衍2亿只幼虫。换句话说,防控时即使仅有一只雌蛾漏网,一年之后,它就有可能繁殖出2亿子孙!这无疑给防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最早在我国东北发现的美国白蛾,逐步向南攻城略地。迄今,它们已经入侵并肆虐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陕西、河南、山东、江苏、上海、安徽,湖北等13个省份。

除了上述的水葫芦、美国白蛾,大米草、互花米草、紫茎泽兰、加拿大一枝黄花、松材线虫、草地贪夜蛾、红火蚁、福寿螺等也是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据统计,迄今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因其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

02

外来物种也有有益的种类

外来物种都是有害的吗?

非也,对人类有益的外来物种也有不少,比如南美白对虾、火龙果。

现在,南美白对虾的养殖、销售和消费成了我国一大产业。从名字可以看出,它原产于南美洲地区,主要分布在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水域,从墨西哥湾至秘鲁中部都有它们家族成员的身影。

我第一次见到南美白对虾养殖池,是在茫茫鲁北平原的一个镇上。当地农民在盐碱地上开挖池塘,投放虾苗,开始只有几户养殖,规模不算太大。后来,随着他们养殖的成功,镇政府及时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其他农户争先恐后,纷纷跟上,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如今,这个镇已经成了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大镇。

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末引进南美白对虾的,90年代初期科研人员人工繁殖南美白对虾获得成功。2000年以后,从东部到西部、从沿海到内陆,各地开始大规模养殖。如今,在我国海水养殖的虾类之中,大约三分之二属于南美白对虾,年产量40万吨左右。

南美白对虾,这个外来物种的引进,促进了经济发展,富裕了一批养殖户、经销商,也丰富了城乡广大居民的餐桌。

火龙果。

仙人掌科的火龙果,原产于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巴拿马、厄瓜多尔、古巴、哥伦比亚等地。后来传入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台湾以及海南、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等省区。

如今,火龙果不仅是南方居民喜欢吃的水果,居住在北方的小孩大人也经常到集市上、商店里购买火龙果,一饱口福。

火龙果味道甘甜、营养丰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它果肉中所含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摄入人体很容易被吸收,适合运动之后急需补充能源物质时食用。火龙果还含有高浓度的天然色素花青素,花青素是一种抗衰老的物质,因此经常食用火龙果可以延年益寿。火龙果蕴含吉祥、健康、富贵、长寿之意,在民间,人们无论是拜访亲友还是探望病人,经常在携带的果篮中放置一只火龙果,用来祝福对方。

甘薯,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曾在饥荒年代救过许多人的命,它就是一个外来物种。

甘薯原产于中南美洲的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它逐步传到欧洲和东南亚,16世纪末传入我国。我国引进甘薯,有多条通道,其中民间谈论最多的是,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华人陈振龙从吕宋(现菲律宾的)带着几棵甘薯苗,回到家乡福建长乐试验种植。第二年,他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金学曾报告,得到金学曾的大力支持,批示“依法试种”。于是,几年时间甘薯便在福建推广开来。后来,逐步向长江流域、华北等地推广。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乾隆十四年至十九年间,陈经纶的曾孙陈世元来到山东胶州,逐步试验探索并教会了农民甘薯藏种过冬的方法,为当地大面积推广甘薯种植奠定了良好基础。

甘薯适应性广,栽培方法简单易学,产量又高,在饥荒年代,许多人曾依靠吃甘薯度过了艰难岁月。

甘薯,山东称之为地瓜。我记得小时候,主食便是地瓜,辅之少量的玉米做成的饼子或者窝窝头。秋天,地瓜刚收获之时,母亲拿来一些,洗净泥巴,放入大口锅中,加水漫过地瓜,烧火煮熟,这就是一家人的食物。新鲜的地瓜容易腐烂,因此除了一少部分贮藏于井中,大部分则切成片状,放到地里晒干,做成地瓜干,贮存起来。待到其他粮食吃完之时,就拿出一些来煮熟充饥。

地瓜干吃起来有些苦涩,口感不佳,但是假如没有它,遇到饥荒年代,有些人或许就被饿死了。

甘薯(地瓜)。

我们常见的农作物,例如玉米、花生等大田作物,黄瓜、辣椒、茄子、洋葱、大蒜、菠菜、马铃薯、番茄、胡萝卜等蔬菜,葡萄、草莓、芒果等水果,还有苜蓿等饲草也都是有益的外来物种。

可以说,如果缺少外来物种,现在我们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就不会如此丰富多彩。

03

科学防范入侵外来物种

外来物种的有益、有害之别,是人类站在自身立场来判断的。

一个外来物种可以利用,包括食用、使用,促进经济发展,就被视为有益;反之,外来物种打破引入地的生态平衡,威胁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影响经济发展,造成危害,就被认为是有害的。

外来物种肆意繁殖,占领陆地、阻塞河道,泛滥成灾,往往是因为没有天敌制约。在自然界中,任何一个物种都处于一条或者数条食物链上。它以下一级生物或非生物为食物,同时也被上一级生物所食用。例如,在“青草—兔子—狼”这条食物链中,食草动物兔子吃青草,食肉动物狼又猎捕兔子为食物。青草、兔子、狼相互制约,数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称之为生态平衡。

假如狼突然灭绝了,兔子没有天敌狼的制约,便会快速繁殖,数量大增,采食青草,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打破生态平衡,造成生态灾难。

在美国白蛾的老家,多少年来,美国白蛾一直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没有造成明显危害,主要原因是有50多种寄生性天敌昆虫、34种捕食性生物及许多微生物病原菌有效地制约着它。

然而,美国白蛾入侵中国之后,情况突变:本土天敌对这种害虫不能完全适应,制约作用很小。于是,美国白蛾毫无节制地繁衍开来,采食树木叶片、农作物叶子,短短几年时间便造成巨大危害。

美国白蛾。(图片来源:新华社)

被美国白蛾侵袭的树木。

前几年,美国白蛾猖獗、泛滥之时,用机器喷洒化学农药灭杀,发动人员走进田野、村庄捉拿,但是成效不很明显。后来,科研人员开始寻找天敌昆虫,以虫治虫。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忠岐带领团队,深入我国各地美国白蛾发生的重灾区,调查研究。经过十多年探索,杨忠岐发现,在中国,美国白蛾有32种天敌,包括12个新种。他从中筛选出一种名叫“周氏啮小蜂”的昆虫。这种昆虫寄生在美国白蛾体内,是我国本土自然环境下美国白蛾的优势天敌,同时又不会对其它昆虫的生存、繁衍构成威胁。我曾在济南市一家公园里看到,植保人员在树枝上挂的周氏啮小蜂蜂卡。这样依靠蜂卡中孵化出的一只只周氏啮小蜂,便可制约周围美国白蛾的繁殖,以免造成危害。

这是外来物种入侵之后,不得已采取的生物防治措施。

防范入侵外来物种,还应从源头抓起。海关检疫部门要严格把好检疫关。对于个人来说,要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不随意购买、放生动植物,做生态文明的守护者。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陈建志


往期回顾,点击阅读:

农科视窗(1)|“海水稻”价值几何?来看看耐盐碱水稻育种的山东实践

农科视窗(2)|一棵野草与小麦杂交成功,为何赢得院士们点赞?

农科视窗(3)|除了“瓜奶奶”吴明珠院士选育的瓜,你还吃过哪些瓜

农科视窗(4)|非洲西来瓜,硕果遍华夏,山东设施栽培技术辐射全国

农科视窗(5)|小小艾草,竟成就一个大产业

农科视窗(6)|杂交马铃薯问世!揭秘背后创新故事

农科视窗(7)|神奇“剪刀”咔嚓一下,世界首例香味玉米山东问世

农科视窗(8)|一项成果改变一个产业,由田间直收籽粒想到紧凑型玉米

农科视窗(9)|实施“搭桥手术”,老树焕发青春

农科视窗(10)|植物基因编辑:改良作物惠民生

农科视窗(11)| 糯、紫、黑、蓝…特殊用途小麦品种“特”在哪?

农科视窗(12)|一棵大豆何以触动国人神经,兼谈大豆的前世今生

农科视窗(13)|农科院专家谈麦田管理:赶紧镇压划锄,暂时不要浇水追肥

农科视窗(14)|能做爆玉米花的,可不是普通玉米粒

农科视窗(15)|造个机器人摘苹果究竟有多难,兼谈机器人简史

农科视窗(16)|“我看到一只躲在地下冬眠的刺猬!”惊蛰时节话冬眠

农科视窗(17)|全国大豆高产竞赛,亩产多少能夺冠?

农科视窗(18)|最早的家禽,是鸡、鸭,还是鹅?

农科视窗(19)|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农科视窗(20)|长在树上的蔬菜

农科视窗(21)|一粒大豆的自述: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精华在人间

农科视窗(22)| 揭开耐盐碱植物的奥秘

农科视窗(23)|齐黄34,为何这么火

农科视窗(24)|紫米黑米:高营养背后的高科技

农科视窗(25)|西红柿缘何失去了老味道

农科视窗(26)|4个月没下雨,金银花竟枝繁叶茂?保墒抗旱看它的

农科视窗(27)|种子遨游太空,归来立马高大上?

农科视窗(28)| 山羊与绵羊,能杂交产羔吗

农科视窗(29)|住在树杈上的鸡 ——漫谈熟悉而又陌生的鸡家族(上)

农科视窗(30)| 这项成果为何入选“中国种业十件大事” ——漫谈鸡的过去与现在(下)


责任编辑:张婷    
立即打开 扎根基层 三农挚友 第一时间阅读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