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7 来源:农村大众报 山东新闻·连载
大暑时节,热浪滚滚。高温挡不住杨盘村民“跑玩意儿”的热情。7月22日下午4点多钟,乐陵市丁坞镇杨盘南街广场上,锣鼓喧天,欢声一片。舞龙灯、跑旱船、扮毛驴……百年秧歌“跑玩意儿”开始了。
“我们杨盘‘跑玩意儿’始于宋代,代代相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队伍中,一身老太太装扮的陈焕滨,扭得最欢,他就是丁坞镇新时代文明实践非遗传承志愿服务队队长、百年秧歌“跑玩意儿”传承人。
“过去,我们村有春节‘跑玩意儿’的习俗,一到过年,家家参与。可是不知啥时候,‘跑玩意儿’的少了,聚在一起吃喝打牌的多了,大伙儿都说少了年味儿,过得没劲儿。”陈焕滨说,他的爷爷、父亲都是杨盘文化传承人。老人去世后,他于2013年自掏腰包创建起杨盘艺术团,并在丁坞镇政府的支持下,建了乡村文化广场,常年带领大伙儿扭秧歌、送戏下乡。如今,杨盘人不光过年“跑玩意儿”,一年四季,只要不刮风下雨,天天有人“跑玩意儿”,正式队员就有100多人。每周还会雷打不动去敬老院、老年大学为群众表演。“跑玩意儿”从“活起来”变成“火了起来”。
“咚咚锵——咚不隆咚锵——”,锣鼓一响,好戏开场!广场上,十几套鼓点变换,气势恢宏。踏着锣鼓点儿,秧歌队队员出场!他们头戴彩头,手持花伞、彩扇,驾旱船、扮毛驴、装傻小子,边走边扭边出“傻样”儿,把观众逗得哈哈大笑。队伍中有不少头发花白的老年人,他们扭得特别起劲儿。
“天热就晚上扭,凉快就白天扭!锣鼓一响,我和老姐妹就出门啦,扭也扭不够。”今年83岁的宋培珍和她的3位年纪相仿的姐妹已经成了“跑玩意儿”的“老迷妹”,扭起秧歌来,身段一点不比年轻人差。围观者夸她们越活越年轻!
“自从开始‘跑玩意儿’,根本没有时间扎堆喝大酒,更没工夫聚众打牌。大伙儿的精气神跟过去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新加入“跑玩意儿”队伍的刘国利感慨地说,“之前只是看,慢慢地这团火就烧到心里了,看不过瘾干脆加入进来,身体好了,连手机依赖这个顽症都消失了。扭秧歌之余,大伙儿还常常凑在一块儿研究新曲目,策划小品,为过年举办‘村晚’做准备。在一块交流的机会多了,村民间人情味越来越浓,村风民风也越来越好。”
“杨盘村‘跑玩意儿’跑成了我们当地的明星村。”丁坞镇党委副书记张翠翠介绍,近年来,陈焕滨开始尝试把现代元素融入“跑玩意儿”,他先后创编出《百鸟朝凤》《相亲》《活宝》等15场特色鲜明、故事饱满的原创秧歌戏。这些作品在德州民间文艺展演中多次获奖。自2015年春节起,他又开始牵头组织村民自办“村晚”,目前已成功举办了6届。
“现在,在杨盘村,上至八十岁老人,下至八九岁的孩童,无论技巧高下,只要高兴,随时都可以扭上一段。村里还流传着这么一个顺口溜:‘听见锣鼓点,搁下筷子放下碗;看见扭秧歌,拼上老命也要瞅一瞅。’”张翠翠说。
农村大众报记者 姬飞燕
通讯员 翟蕊蕊
编后
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集体经济组织,即便经济条件相近,生活质量也可能大不相同,这其中,业余文化生活充实度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比如,本版报道中的乐陵市杨盘村,因为有了热心人,有了“跑玩意儿”这一纽带,就把全村人聚在一起,无人扎堆喝酒无人聚众打牌,这并不容易做到。
这背后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将在未来显现: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长大,没有喝酒打牌的不良影响,人也会和善乐观;乡亲们在秧歌声中生活,没时间闹纠纷,遇到大事难事会更齐心。老老少少能跳会舞,未来还会带来文旅价值。 杨盘村“跑玩意儿”成气候,除了陈焕滨这样的热心人促成,镇政府支持建设的乡村文化广场也提供了便利,让扭秧歌有了好的场所和气氛,也就容易持续。
当前,各地都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该从哪里做起?文化和体育活动是一个起点低的好入口。这一点,各地都有一定的资源,有的是球类,有的是书画,不妨因势利导,形成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