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2 10:01:00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第五章 呵护·高原需要高境界的人
工作没有滋味,滋味是全靠咂摸出来的,越咂摸越有滋味。
3 . 岗巴资源丰富,但让资源变为财富,除了出力流汗,还需要人才。外面的人才来了,岗巴要留住,岗巴还要培育自己的人才。
县里的吉普车送孔书记到日喀则参加会议,捎上了考上日喀则一中初中,要去报到的拉姆。巴旺爷爷和加央把拉姆送到车上,双手合十向孔书记致谢。孔书记说,拉姆是个好苗子,以后能成为人才,岗巴发展离不开有文化、有学识的人哪。
车行在路上,拉姆看着窗外的蓝天、白云、群山,觉得十分新鲜。她对这辆吉普车更是好奇,用普通话说:“这车比牦牛还大,跑得比马还快,要是每家都有一辆这样的车就好了。”
孔书记说:“那你就得好好学习,读了初中读高中,再读大学,当个有学问的人,让人人都坐上小汽车。”
“孔叔叔,你家里的小妹妹、小弟弟学习好吗?”
我看到孔书记的眼睛久久地凝视着窗外,而后抚摸着拉姆的头说:“他们也跟你一样在学习。”
车上,孔书记与拉姆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我看到他眼神里满满的父爱。父亲的眼神总是温暖的,像阳光一样照耀着孩子。我最早看到他这种眼神,是在他刚刚来到昌龙后的一天。
那天,孔书记让格热带我们来到了昌龙公社小学。学校在三间平房里,我们直接走进中间一间教室,看到几十个学生分左右两排坐着,一排面向前,另一排面向后,前后都有黑板。一名中年教师正在前面的黑板前领读课文:“春姑娘轻轻地飞来了。她飞过高山,来到江河,飞过森林,来到田野,把春风春雨送到人间。一群群小鸟跟着春姑娘,向四面八方报信:春姑娘来啦!春姑娘来啦!……”
中年教师领读了一节,见格热领我们进来,连忙打招呼。孔书记示意他继续讲课,他又跑到后面的黑板前,在黑板上写上《北京的金山上》,然后面向另一排学生领唱:“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把我们农奴的心儿照亮……”他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孩子们的童声如清泉般清澈、动听。
当时,我看到孔书记面对孩子们的眼神里充满父爱的温暖。特别是看到一个大眼睛的小女孩在那里尽情地唱,他走过去向她微笑着竖起大拇指。后来知道,她就是巴旺爷爷的孙女,也就是今天坐在车上的拉姆。
下课后,那名中年教师说,刚才是给三年级上语文课,给四年级上音乐课,教室少,只能一间屋里坐两个年级,建议公社再盖两间教室。孔书记问他还有什么困难。他说,学生的课桌是土坯台子,最好能换成木头的;每间教室加个带烟筒的炉子,冬天在地上点柴烤火屋里烟大,呛得人受不了。当着教师们的面,孔书记问格热能不能解决。格热想了想说,可以想办法。
回到公社办公室,孔书记直言问格热:“‘可以’是什么意思?”
格热说:“要建屋、买课桌、支炉子,得花不少钱,公社里没有这方面的资金。”
孔书记提高嗓门:“这些孩子是咱们的下一代、接班人,亏什么也不能亏教育,不能让他们永远放牛牧羊吧?没资金?向县里申请,申请不下来,咱们当干部的就把工资捐了。”
格热有些尴尬,说:“要不,咱们找县里要点儿,公社凑点儿,干部再捐点儿,年底前把小学的事办了。”
孔书记点点头,说:“我讲个我们老家聊城的故事吧,这个故事在我们那里家喻户晓。”
这个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聊城堂邑有个叫武训的人,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他多次离家当佣工,饱受欺侮,甚至雇主因他是文盲以假账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病了3天。吃尽文盲苦头,他决心行乞兴学。21岁的武训开始行乞集资。他手拿铜勺,肩背褡袋,烂衣遮体,边走边唱,四处乞讨,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他将讨得的较好的衣食卖了换钱,自己只吃粗劣、发霉的食物和菜根、地瓜蒂等,边吃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在行乞的同时他也捡破烂,还经常给人打短工,一切目的都是攒钱财办义学。
格热说,这个人了不起呀,为了贫穷的孩子们竟然能这样做。
1995 年,岗巴县中学成立,与县完小同址办学。
孔书记又讲,后来,武训置田300亩,攒钱3800余吊,在聊城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他亲自跪请有学问的进士、举人任教,跪求贫寒人家送孩子上学;对一时懒惰的塾师,跪求警觉;对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下跪相劝:“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
我问孔书记,他这样做,他的家人能同意?
孔书记说,武训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为免妻室之累,一生没有娶妻,不置办家业。有人劝他娶妻,他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他59岁时含笑病逝于临清御史巷义塾,前来送殡的人上万,人们遵照他的遗嘱把他埋葬在柳林崇贤义塾旁。孔书记还说,我们不是要学武训的有些过于极端的做法,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尊师重教的精神永不过时。
那天孔书记讲的这个故事,竟然让格热和我流下了眼泪。
几天后,公社组织干部捐款,孔书记捐了一个月的工资100多元,我和格热各捐了50元,其他干部有的捐10元,有的捐5元。接着,公社组织各村的泥瓦匠出义工。就这样,没用公家出一分钱,一个月后新建了2间教室,还给孩子们换上木课桌,支起了有烟囱的炉子。公社小学变了样,老师和学生们喜气洋洋。车上,我又提起了这件事,孔书记说,岗巴资源丰富,但让资源变为财富,除了出力流汗,还需要人才。外面的人才来了,岗巴要留住,岗巴还要培育自己的人才。
我们到达日喀则一中已是下午3点多钟,孔书记带着拉姆到了初一新生入学报到处,为她交了学杂费,办完手续,又领她来到宿舍。天快黑时,又带我们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小饭馆吃了饭。我知道,孔书记一个月的工资又所剩无几了。
拉姆不负众望,在日喀则一中读到高中,后来考入西北民族大学。毕业后,她来到岗巴县当了一名小学老师。令人遗憾的是,1994年年底的一天,拉姆正要把自己当上教师的事写信告诉孔叔叔时,信才写到一半,她从广播里听到了孔书记殉职的消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