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众王萌
2022-12-21 08:59:29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一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在技术人员的操控下,缓缓盘旋在玉米示范基地上空,不时投掷下一颗颗银色的赤眼蜂卡球......这是在阳谷县十五里园镇赵洼村发生的一幕。
“以虫治虫,这是用新技术对付害虫玉米螟。”玉米示范田的主人、阳谷风华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汪凤华兴奋地说。
无人机在投放赤眼蜂卡球。
这项技术的专业名称为“赤眼蜂防控玉米鳞翅目害虫技术”。主持这个植保示范项目的单位,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天敌与授粉昆虫创新团队。
在赵洼村的植保试验示范时值盛夏。3个月之后,这项技术入选山东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集成推广典型案例。
11月22日,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推介全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集成推广典型案例的通知》,从各地遴选出30项可借鉴、能推广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集成推广典型案例予以推介。“赤眼蜂防控玉米鳞翅目害虫技术”名列其中。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天敌与授粉昆虫创新团队负责人翟一凡介绍,赤眼蜂防控玉米鳞翅目害虫技术是一种生物防治措施,可实现以虫治虫,绿色防控,具有成本低、安全、精准、无毒、不污染环境等优点。
无人机装载的赤眼蜂卡球。
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等农作物,尤其对玉米的为害最大,可导致夏玉米减产20%-30%,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赤眼蜂是一种天敌昆虫。我们把它大量繁育投放到田间后,蜂卵会在1天左右羽化成蜂,自动地去找玉米上的害虫卵,寄生在害虫卵内,从而将害虫消灭。”翟一凡说。
2021年,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天敌与授粉昆虫创新团队与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聊城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部门合作,在阳谷县多地的夏玉米主产区开展无人机释放赤眼蜂防治鳞翅目害虫技术应用。
据了解,8月上中旬,是山东地区生物防治玉米螟等害虫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释放赤眼蜂,正好可以对应玉米螟的产卵高峰期。“这个时期,我们建议每次每亩投放8-10个蜂球,每一个蜂球里约含1000只赤眼蜂卵,以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翟一凡说。
赤眼蜂卡球。
经过近两年的试验示范调查,结果显示:赤眼蜂防治田植株和虫口防效均达到了63%以上,均优于化防59%的结果,起到了较好的防控效果,还减少了农药使用量,亩均可减少农药使用量20-30毫升。同时,有效降低玉米霉变30%-50%,提升了玉米品质。
今年,阳谷风华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玉米迎来了丰收。理事长汪凤华说,“用这种生物防治的方法既环保,又提高了玉米产量,平均每亩增产大约200斤,亩产1500斤左右。”
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天敌与授粉昆虫创新团队是2014年组建的。科研人员针对黄淮海夏玉米的主要害虫—玉米螟、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研发以天敌治虫为主的绿色高效低碳防控产品及技术。他们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30多个县区,开展夏玉米鳞翅目害虫的天敌种质资源调查。经过多年评价、反复筛选,最终挖掘出黄淮海地区的主要优势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玉米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并构建了其活体种质资源库,研发出小卵繁育赤眼蜂周年工厂化生产工艺,实现了赤眼蜂大规模工厂化生产。
近年来,该团队在德州、聊城、济南等10余个县区的夏玉米主产区先后示范推广赤眼蜂防控玉米鳞翅目害虫技术50多万亩次。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