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 向雨瑶
2022-06-29 15:51:59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沿山路蜿蜒上行,地势越来越高,绿意越来越浓。
一座座新建的白墙红瓦的房舍掩映在绿荫中,远眺车窗外,樱桃、玉米、谷子、黄花菜等植物,构成一幅幅绚烂画卷,绕山腰缠绕;崖下河边,溪水潺潺,在阳光下漾着粼粼波光。
艳阳、蓝天、白云、波光、绿野装扮出的茶业口,山水灵动、生意盎然……
仲夏时节,茶业口镇的樱桃熟了。
一
很难想象,80年前,这里发生过那么惨烈的战斗。
“面对5000余日伪军的合击,为掩护机关人员突围,时任泰山军分区政委兼地委书记的汪洋同志率队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263名指战员壮烈殉国,汪洋牺牲时才29岁……”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刘白杨村党总支书记刘汝青向我们说起当年的故事,一脸沉痛。
同一年,来到茶业口指导工作的山东省青委书记钟效培遭遇日寇伏击,不幸牺牲,时年28岁。
还有为了掩护群众和战地医院转移而坠崖殉国的民兵联防队队长刘俊林,牺牲时,年仅22岁。
红色文化,在茶业口镇代代相传。
据统计,茶业口镇仅抗日民兵烈士就有600多名。
而今,红色接力棒传递到新时代的茶业口人手中,他们开始继续探索——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该如何书写?
二
仲夏时节,刘白杨村已经换上了一身新装。一条条公路,犹如一条条玉带盘旋在山岭之间,那些被绿色装扮的山岭,那一片片种满了庄稼的农田,使层层山峦更有了生命丰润的色彩。
就是这个茶业口镇人口最多的山区村,过去因为没有条像样的生产路,村民们吃够了苦头。
这里的山是沙石山,一下雨,山路就被冲成沟壑,泥泞不堪。没有上山的公路,村民想往山上拉点种子化肥都难;要把山上出产的谷子、玉米等运下山,更是难上加难。慢慢地,山上的农田开始撂荒,最多时达到了500多亩。
2019年,刘汝青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新一届党总支召开党员会议,研究村里的工作,所有党员异口同声地说:“最紧要的一条是先把村里的生产路修好,能跑车就行。”
走在新修的村路上,刘白杨村村民甭提多开心啦。
生产路要能跑车,不仅要填平沟壑,还要硬化、扩宽,在山顶修建停车场,牵涉到七八十户沿路人家的土地和经济林,工作量巨大,投资不小。这个问题曾摆在多任村党支部书记面前,但都卡在了没有钱上。
没有钱,村干部积极争取外援。联系上级部门,争取政策扶持;找本村在外、事业有成的老板赞助……钱一分分多起来,但仍然不够。
村民们听说后,大部分表示:“占地、伐树的补偿款可以不要,只要车能开上山。”少数农户由村“两委”干部一家一家做工作。很快,大家达成一致:补偿款不要了。
修路的喜悦荡漾在每一位村民的脸上。工地上缺工具,村民们就把家里的铁锨、锄头等,扛到了工地上。村干部们全都自发出工,大家自己带上馒头、茶水,中午吃喝都在工地。“你别看我现在这么黑,修路之前可白了。”刘汝青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历经半年苦战,一条宽约4米、长3000米的硬化路终于修成。刘白杨村有了第一条晴雨天都能跑车的硬化生产路。
刘白杨全村1900余亩耕地,山地4800余亩,光一条生产路怎么够?2020年下半年,第二条生产路开工。占地10多亩,砍树100多棵,村民也都没要补偿。陆陆续续,刘白杨村已经修了4条、6000米长的生产路,不要补偿款成了常态。
在刘白杨村,宽阔的马路修了一条又一条。
交通畅,百业旺。如今,刘白杨村60岁左右的村民几乎都买上了电动三轮车、摩托车,撂荒的土地有300多亩又重新种上了庄稼。“余下的地等生产路修好后,都会再种起来。”62岁的村民刘汝进说。
村路修了,村容靓了,钱包鼓了,说起他们的幸福生活,刘白杨村的村民笑得越来越甜。
“我们这里离济南、淄博都很近,路修好了,村‘两委’琢磨着搞个乡村游。目前,凤凰山旅游路已硬化通车,茶业岭——西码头旅游路正在施工……”刘汝青介绍说。
遥看山峦,路在山间。公路联通了上山路,也联通了山乡的明天。
校车开进了刘白杨村。
三
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等生活基本问题,这几年得到了基本解决,村民们对日子还有什么新期待?
“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打工,村里的年轻人不见了”“村里没产业,土里刨食收入低”……
如何满足群众的这些需求?俗话说,靠山吃山。可这“穷山”,如何吃呢?离刘白杨村20多里地的卧云铺村村“两委”给出了答案。
在卧云铺村看日出。
卧云铺是一座“石头村”,蜿蜒逶迤的石巷、古朴错落的石屋、潺潺流过的小溪……古村的景致犹如一幅世外桃源般的山水画作。
不过这幅画作差一点被“卖掉”。前些年,随着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许多石头房子空置了下来。村里的经济也一度因劳动力流失等因素陷入困境,房屋破败、环境脏乱、土地贫瘠,“石头村”变成了“老人村”“贫困村”。
卧云铺村的石头房。
这时,外地的一家旅游开发公司来到村里,开出每户1万元的价格租赁老房子70年的使用权,并高价收购石碾、石碑等。不少村民心动了,感觉这些东西不值钱,“能挣一分是一分”。
村“两委”及时阻止了这一行为:房子一律不能随意卖,不能随便出租,古建筑不能动,古树要保护好。也是从那时起,他们将石屋、老井、古树、梯田为特色的山村景观,打造成了集山村体验、疗养度假、休闲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区。
村子还发展了16家农家乐、10家手工艺术品店。66岁的村民刘持年就开了一家农家乐,“平时周末和节假日游客比较多,最多时,一天可接待17桌客人。两年前,每年就能挣个六七万块钱。”他说。
卧云铺村的乡村美学馆。
58岁的张桂花则在村口支了个零食玩具摊位,除了卖些玩具和饮料,还有本村出产的野韭菜、香椿和山鸡蛋等。78岁的刘持森是张桂花的“供应商”。他每隔两三天就爬到村北的摩云山上去采野韭菜。“全卖给了村里的摊贩,一斤10块钱,他们再卖给游客。”刘持森说。
走在“石头村”,山风吹过,远处有唱戏声传来。“齐长城弯又弯,一条长龙卧云间,摩云山霹雳尖,不带干粮难回还。”原来是张桂花在唱莱芜梆子“诉苦”。“现在不用诉苦了,该‘唱甜’了。”刘持森说。自从6米多宽的硬化路通进了村里,他挖的野菜越来越值钱了。
在卧云铺村,这样的石门随处可见。
在卧云铺周边,“唱甜”的农民越来越多。现在的卧云铺景区已经扩展到“一线五村”。“一线”是指贯穿茶业口镇北部的齐长城,在这条线上,约20里的距离,分布着卧云铺、逯家岭和上、中、下法山5个古村落。
下法山村至今保留着“齐鲁古商道”的印记,中法山村有“吴氏中医世家”辉煌的历史,上法山村的千年古树“槐抱榆”让无数人叹为观止,逯家岭村又有“悬崖上的村庄”的美誉。这5个村在各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试图走出一条“党建+旅游”的特色发展路子。
卧云铺村的石巷。
“俺们村把2000多亩荒山全部收归集体,实施封山育林。现在黄栌满山,一过霜降,通红一片,好看极了。”下法山村党支部书记穆志华介绍说。
以红叶为媒,下法山村办起了红叶节,引来了城里的游客。“原来村里产的小米、花椒要翻山越岭到博山去卖,现在有了游客,不用出村就卖了,价格还翻了一番。”64岁的村民王文水说。
下法山村的古槐,让村党支部书记穆志华很是自豪。
村“两委”发展产业的想法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支持,不论是农户搬迁,还是村庄绿化,村民们都积极参与。“那年俺两口子上山义务植树,一干就是四五天,种了1000多棵。”说起当年,王文水很是自豪。
现在,茶业口镇围绕“一线五村”开发旅游产业项目,已经修建了9.5公里的旅游道路,不仅解决了当地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更方便了观光游览。
游客来了,五村联合党支部也要成立了,村民们“唱甜”的底气更足了。
四
史家崖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宋晓只有31岁,任职刚刚一年。
史家崖地处大山深处,全村150户,400多口人,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只有老人,全村300多亩土地几乎都是靠天吃饭的山坡地。
去年回村时,摆在宋晓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重担。
“汪洋、钟效培烈士牺牲时还不满30岁,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今天红色接力棒既然传到了我的手里,我就要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带领村民们奋力往前跑,争取早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宋晓信心满满。
话好说,但从哪里突破?他将目光投向产业项目。
宋晓(右)和村干部刘莲芝在一起商量工作。
乡村游,村里没资源;烧烤营地?季节性太强,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宋晓花了数月细细筛选,村民的一句话打开了他的思路:“宋书记,你得帮着想想办法啊,帮大家把樱桃卖出去。”
今年5月初,莱芜因疫情被封控,而山上樱桃眼看着就要上市,村民们急得直上火。5月6日,党支部领办的泰欣农产品经营合作社成立;几天后,宋晓与中国邮政签订合作协议,依靠莱芜分公司的销售平台,将史家崖的樱桃分销到莱芜区和钢城区。到目前,已销售了1200多斤,为村民创收1.2万元。“卖的都是小樱桃,甜但皮薄,不适合跨区销售。”在销售过程中,宋晓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史家崖虽然也种了100多亩的大樱桃,但因气候原因,同样的品种,比别的地方要晚上市近半个月。“樱桃是一天一个价,今天100(元),明天就80(元),过不了几天,可能只有二三十块钱一斤了。”宋晓觉得,村里的樱桃产业还有潜力可挖。
除了樱桃,中草药种植项目也进入他的视线。“我们村本来就有种植中草药的传统,土壤也合适,能整体带动经济,靠谱儿!”在驻村第一书记的牵线搭桥下,省农科院的柴胡试验田落户史家崖。“今年4月,老书记带着我去了省农科院,算是我们两届班子就这一项目做了一个交接。”
宋晓从老书记、老党员身上学来的还有工作方法。
“做得不合适的地方,俺们这些老人会给他指出来,但年轻人的闯劲、干劲和视野是最宝贵的。”58岁的村干部刘莲芝说。村中的河道有二三十年没有清淤了,河坝两侧两边落差达到了一两米。不清淤,河坝就蓄不住水,村里仅有的少量水浇地就没办法浇;还有山上种的小米,为卖上好价钱,需要和电商对接……刘莲芝一一列举着村里马上要干的工作,说这些都要仰仗能跑能颠、思想活络的年轻人。
一年的相处,让他们相信,传承先烈信仰,用实干和热血续写农村的绿色传奇,像宋晓这样的年轻村党支部书记完全能够胜任。
“茶业口镇”的名字让人觉得它应该有着漫山遍野的茶树,但其实,在这里,放眼望去,难觅茶树的踪影。当地人解释说,“茶业口”的来历有多种,一说明朝中叶,官府驻地位于茶芽河口,后谐音成茶业口;还有说茶业口位于章丘、博山与莱芜交汇之地,岔路口多,故名岔垭口,后写作茶业口。不过,虽然没有茶树,这里却有着各种各样的树木,樱桃、板栗、核桃、黄栌、椿树、槐树、柿子树……高低错落,形态不一,季节一到,茶业口色彩缤纷,和着潺潺溪水,浸着悠悠古韵,比单纯的茶树漫山还要美。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 向雨瑶 通讯员 高翔 黄飞飞 柳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