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众记者 孙甲 薛程程
2022-06-27 16:36:42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这厉害玩意儿花了2000多块钱呢!”说这话的人名叫王兆贵,是临朐县山旺镇西上林村村民,他组装着一台新农具,语气里透露出些许兴奋。
6月初的西上林村,大棚里的樱桃几乎摘光了,已经没了要紧的农活。午后1点,烈日炎炎,正是午休的好时候,王兆贵可不舍得睡,村里刚购置了一台农用器械,也就是他嘴里的“厉害玩意儿”,得赶紧组装。
王兆贵(右)正在跟朋友组装农具。
“这个东西开沟、锄地、割草都能使,用在樱桃大棚里,效率肯定高!”王兆贵说着,抹了一把头上的汗,继续蹲在地上研究。
如今在临朐县,大樱桃已成为“金字招牌”,而大棚樱桃则是西上林村的骄傲。
来自临朐县农业农村局的数字表明,该县大樱桃种植面积10万亩,年总产值30亿元。其中,大棚樱桃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换句话说,全国每3颗大棚樱桃,就有1颗产自这里。而西上林村所在的山旺镇,坐拥3万亩大樱桃,是大棚樱桃的主产区,也是临朐县升级打造大樱桃百亿级产业的一个缩影。
大樱桃,致富“密钥”
土专家,生财有道
拿上新农具,王兆贵来到自家樱桃棚,准备小试牛刀。他的大棚采用起垄栽培、矮化密植、自动控温、水肥一体化等现代技术,完成了梯次种植布局。
“樱桃大棚分三种,目的是实现错峰上市。”王兆贵说,第一梯次的大棚采用现代制冷降温技术,促樱桃树提前休眠,将开花结果期调至春节前;第二梯次为冬暖式大棚,第三梯次为传统大棚。每年2月到5月,天天都有鲜果上市。
西上林村的樱桃大棚。
物以稀为贵,提前上市让大棚樱桃身价倍增,春节期间卖到30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
西上林村是山旺镇最早种植樱桃的地区之一,现有400亩大棚樱桃和300亩露天樱桃。全村150户,樱桃种植户占了九成,平均每户有2亩大棚樱桃。仅大棚这一项,每年就为每个家庭带来十几万元的收入。
而村民们也始终未停下进取、创新的脚步,王兆贵手里的新农具就是证明。
“现在咱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说这话的是村民王于茂,他戴着框架眼镜,腰杆笔挺,身材瘦削但格外硬朗。见证了西上林村的樱桃种植历程,这位拥有51年党龄的耄耋老人最有发言权。
大樱桃成为切切实实的富民产业。
西上林村从1992年开始种露天樱桃,最初,算上王于茂,全村也只有9户果农。即便当地的气候和环境适宜搞种植,但也只能靠天吃饭。若遇上倒春寒,基本就落个颗粒无收。
靠樱桃增收致富?想都不敢想!
3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樱桃成了切切实实的富民产业。从泥巴路到硬化路、从平房到楼房、从自行车到小轿车,王于茂对村庄的变化有着最直观的记忆。
眼下,露天樱桃进入收获尾声,农户们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番。王兆贵露出一丝微笑:“下个月又要出发了。”因为他还有另一重身份——大棚种植技术指导员。
第一批扣棚的樱桃树之一。
西上林村有5支“土专家”队伍,每队8-10人,成员都是大棚樱桃种植经验丰富的果农。他们参与农户建棚、选苗、育苗、栽植、管护等全过程,为没经验的种植户发展樱桃种植提供帮助,同时培养更多数量、更具成色的乡村振兴“土专家”“田秀才”。
利用7月-10月的樱桃“空窗期”,“土专家”们陆续出动,奔走于各个城市,为有需要的地区提供技术指导。
“以前天天打扑克,现在天天见不着人。不是在地里忙活,就是在外出指导,天天忙着挣钱。”如今这般光景,是王兆贵们不曾想到的。他满足于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感恩于30年前把村子“拉入”正轨的关键人物——西上林村党支部书记杜立胜。
一次冻害,因祸得福
一场北漂,引客归来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这句话,杜立胜常挂在嘴边。作为有着30多年大樱桃种植经验的专家,他是全村第一个引进大棚樱桃种植技术的人,更是第一个将全村带上樱桃大棚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种植的引路人。
西上林村党支部书记杜立胜。
村委会办公室前的马路对面,是西上林村的住宅区。自小区北门沿山而上,车行5分钟,再徒步5分钟后,一棵粗壮的大树映入眼帘。它体型巨大、枝叶繁茂,主干向外延伸出5条枝干。在周围结满果子的樱桃树的映衬下,这棵鲜有果实的大树显得格格不入。
“这是最早扣棚的樱桃树之一,是个20多岁的‘老家伙’了。”杜立胜指着这棵树径约70厘米的樱桃树说。
1999年,临朐县组织第一批种植户外出参观学习,杜立胜是其中之一。考察归来的他思考再三,决定建大棚放胆一试。他拾掇出来九分地,贷款8000元,给樱桃树扣上了第一批大棚。
风险总与机遇相伴。那年冬天,当地迎来一场冻害。西上林村的露天樱桃几乎“全军覆没”,而杜立胜的大棚樱桃由于管护到位,成功抵御低温,红樱桃挂满树梢。
果农陆续进入樱桃交易市场。
大樱桃“哗哗”下果的震撼,杜立胜至今难忘。
“700斤啊,一天就下了700斤,之前哪经历过这场面。”他的语速和音调提高了不少。一边,露天樱桃颗粒无收,一边,大棚樱桃产量激增。强烈的对比让他一下明白:建大棚,路子对了!
一夜之间,收获700斤。产量之大,在当地根本卖不动,而樱桃又极不耐储存。为了打开销路,同时怀着大棚樱桃能否经受市场检验的期待,杜立胜带上货,跑去了北京,在四道口当上了“北漂”。
“销量和价格意外好,当时一斤卖到了60元。”2000年,不到1亩地的大棚樱桃让杜立胜赚了5万元。他还清了贷款,又买了辆摩托车,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在几经往返北京、联络市场后,销路一点一点打开。再后来,跟着杜立胜一起回临朐的,还有一大批对大棚樱桃感兴趣的客商。
大棚樱桃的试种成功,让很多村民跃跃欲试。2003年起,西上林村的大棚多了起来。
2008年,贷款政策的放开,掀起了西上林村建设樱桃大棚的热潮。“投资建设一个棚需要1-2万元,那时候俺村里光建棚的贷款就有700多万元,村民热情相当高涨。”杜立胜说。
找“代卖”,自求销路
当“代办”,坐等上门
在联络靠BB机、获取资讯靠报纸、收音机的20世纪90年代,身处异乡推销水果,单枪匹马是行不通的。
杜立胜是个聪明人,“北漂”时,他有意在水果市场里结识当地的“代卖”,为临朐大樱桃争取机会、打开销路。个大、色艳、味鲜的临朐大樱桃,很快被市场认可。“现在可不愁销了,上赶着来买的,多的是。”杜立胜说。
6月2日4点半,天刚蒙蒙亮,临朐县山旺大樱桃市场的寂静被卷帘门拉开的声音划破。伴着货车、三轮车的轰鸣声,农户和客商接踵而至,陆续进场。
2017年,山旺镇选址西上林村,投资建设占地1万平方米的樱桃市场,为全镇3000多名大樱桃种植户和1500多名客商提供规范化交易平台。沿街叫卖成为过去,家门口等客上门的日子乘势开启。
樱桃市场的热闹景象。
樱桃市场每天见证至少12小时的人声鼎沸。早上六七点钟最为热闹,喧闹声“溢出”几十米远。樱桃市场不仅服务于当地,也吸引寿光、寒亭、青州等外地商户远道而来。
除了散客,一直活跃在市场里的,无外乎两类群体:卖樱桃的果农和收樱桃的“代办”。樱桃季的每一天,一场场“心理战”和“价格战”就在这里上演。
王福彪今年33岁,5年前返乡就业,从事“代办”服务,几乎认识樱桃市场里所有的果农。他在摊位前溜达着,为避免指甲刮擦损害果品,他总是用戴着手套的左手拿放樱桃。与他见面时,王福彪已经在市场上转了两个多小时,他当天的任务是收购5000斤樱桃发给客户。
“大樱桃产业这么红火,在外打工不如回来。家门口就业,收入很可观。”跟王福彪一样做“代办”的,市场里共有60家,家家生意兴隆,业务辐射全国各地。果农提着桶来,揣着钱走;客商空车而至,满载而归。
在村口乘凉的村民。
樱桃产业的强势发展,驱动“代办”规模在原产地不断扩大,这一度成为省内水果种植区的独特“景观”。可喜的是,“代办”群体以青年人为主力,并有年轻化的趋势。代办员成了体面的职业,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归乡,为大樱桃产业提档升级添砖加瓦。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孙甲 薛程程 通讯员 刘明志 刘瑞华 孙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