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饭碗装中国粮,有他们的贡献

农村大众记者 陈建志 王萌 通讯员 王静
2022-05-05 15:00:00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风吹麦田,绿浪起伏。5月4日,泰山南麓,山东农业大学泮河校区的小麦试验田里,王宏伟教授蹲在地上,仔细观察小麦抽穗扬花的情形。

前一天,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山东农业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被授予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这团队便是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种质创新与利用团队

王宏伟是团队的骨干。他说:“我们感到很高兴也很光荣。这份荣誉的取得,与团队每一位成员的努力与付出分不开,也凝聚着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无数心血。”

多年来,作为山东农业大学小麦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创新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种质创新与利用团队,从中国现代小麦栽培学奠基人余松烈院士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手里接过接力棒,赓续弘扬,勇毅前行,取得累累硕果,赢得社会肯定,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评山东省“干事创业好团队”,荣获第八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涌现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得者等先优典型,团队所在基层党委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试验田里,团队成员在观察小麦长势。

回首往事,王宏伟教授犹记得,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取得的丰硕成果——

1997年,李晴祺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矮孟牛”是一个小麦功勋种质,它综合性状优异、遗传特点突出,赢得业内专家一片赞叹。据统计,全国各地以“矮孟牛”为育种材料,先后育成12个大面积推广的小麦新品种、78个优良新品系和96份衍生资源,1996年种植面积超过黄淮麦区的25%。

作为团队的骨干,孙思龙副教授犹记得,近年来团队取得的重大突破——

2020年,孔令让教授带领团队,在全球首次找到并克隆了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攻克了小麦赤霉病世界性难题,突破了抗赤霉病种质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当年5月22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封面上刊登了孔令让团队关于小麦赤霉病研究的重大成果,这是我国小麦研究领域在《科学》刊发的首篇文章。

这一重大突破性成果,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以及“2020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20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小麦穗子上的病害,被称为小麦“癌症”。我国是小麦赤霉病受害面积最大的国家,年均超过6000万亩的麦田因此病害减产。一般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时超过50%,甚至颗粒无收。据统计,2021年全国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达9000万亩。赤霉病除了威胁粮食安全,还会破坏小麦品质。受害之后,小麦出粉率低,面粉色泽灰暗,商品价值降低。病麦中含有致呕毒素等毒素,人畜食后可引起急性中毒。

2021年11月,再传佳音:孔令让教授主持选育的“山农48”,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是我国首个携带抗赤霉病基因Fhb7的小麦新品种。此前,他还把抗赤霉病种质材料发放给全国70多家单位,供其育种利用。

孔令让教授(右二)与青年科研人员交流。

作为团队的骨干,马信副教授犹记得——

“让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山东农大人秉持着这样一个信念,成功选育出一个个“山农”牌小麦品种,刷新了一项项小麦高产纪录:

2016年6月7日,在曹县邵庄镇陈楼村的“山农20”小麦良种良法配套高产攻关田里,专家实打验收,小麦亩产达到808.5公斤,创鲁中与鲁西南冬小麦亩产最高纪录;

2019年6月16日,桓台县新城镇西逯家村的“山农29”小麦高产攻关田,实打测产,小麦亩产835.2公斤,创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2020年6月17日,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对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北高东村的“山农28”小麦高产攻关田实打测产验收,实收面积2.01亩,小麦亩产856.9公斤,刷新了我国冬小麦单产纪录。

作为山东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孔令让教授率领团队选育出40个高产优质抗病抗逆小麦新品种,研发出11项绿色新技术,推广面积9000余万亩,增产粮食50多亿公斤。

这是他们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交出的时代答卷。这一份份沉甸甸的答卷,凝聚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实验室里有他们的梦想和汗水,田间地头有他们的青春和奉献。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陈建志 王萌 通讯员 王静

责任编辑:段书强    
立即打开 扎根基层 三农挚友 第一时间阅读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