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新风俗|胶州:不去酒店了,婚礼在村里结婚礼堂办

农村大众李伟
2020-12-11 09:44:57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编者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现在的农村发展得越来越好,物质生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阶段,并正在向更好迈进。与之相对应的,农民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正在被抛弃,讲节俭、讲科学、充满正能量的新风俗正在兴起。有些旧习俗虽然群众苦之久矣,但是单纯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地方党委政府遂顺应民意,发出号召,助推一臂之力。

自今日起,农村大众报开设“齐鲁新风俗”专栏,记者进村入户,把各地的新风俗采撷上来,记录下这段正在齐鲁大地上演的轰轰烈烈的风俗变革的历史。

12月底,胶州市铺集镇松园村村民李军田的儿子将要结婚。他没有提前到城里预定酒店,而是联系村里,预定好了村里的婚庆礼堂。整个婚宴的支出预计只有四五千元。

近年来,在很多农村地区,办婚礼要去城里的大酒店。此举虽然新潮,却大大增加了村民支出,并形成了攀比的风气。

最近三年来,胶州市陆续在市、镇、村建起结婚礼堂,无偿提供给村民使用,同时赋予婚礼流程更多新时代内涵,实现了喜事新办,大大节约了群众开支。

方便——

结婚礼堂建在百姓身边

走近松园村的结婚礼堂,一下子感受到了喜庆氛围:8张大圆桌依次摆开,正前面的舞台布置着红黄等不同底色的幕布,四周墙上贴着多张红色喜字,色彩艳丽的拉花挂在屋顶上。这里跟酒店的婚宴大厅差别不大。

“以前农村结婚都是在家里,近些年,大家开始去城里的酒店。一桌婚宴起步价将近两千块,婚宴花费至少三四万。加上婚车、摄像、司仪等各项支出,办一场婚礼,少说也得六七万块钱。”松园村党支部书记刘衍芳说。

胶州市铺集镇松园村的结婚礼堂。

2017年春天起,铺集镇在全镇进行移风易俗改革,探索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做法。为了节省群众婚庆支出,当地开始建立村级结婚礼堂。

松园村在2016年建起两层的村委办公楼,办公场所相对宽裕。

2017年4月,村里拿出一楼北侧的半层,改造为结婚礼堂。这也成为青岛市第一家农村结婚礼堂。为了节省开支,村里还专门配建了一间厨房。

截至目前,胶州市已建成市级结婚礼堂1处、镇级结婚礼堂1处、村级结婚礼堂10处,共计举办新式婚礼57场,服务新人126对。

去年9月26日,胶州为70对新人举行了“情定金胶州·践行新时尚”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体婚礼。婚庆地点则是市级结婚礼堂,这个礼堂位于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孔子六艺文化园。婚礼过程中采用中式婚礼的形式,把传统文化融入婚庆新风中。这场集体婚礼在当地受到广泛关注,新式婚礼成为更多年轻人结婚的选项。

据介绍,在结婚礼堂建设过程中,胶州市选择镇(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和村(社区)综合文化大院分别作为镇级和村级结婚礼堂建设地点,让辖区内老百姓方便来、记得住,实现结婚礼堂辐射区域效果。

热闹——

婚庆志愿者参与服务

尽管过去三年多了,刘衍芳对在村里结婚礼堂举行的第一个婚礼印象仍特别深刻。

“具体流程怎样进行,都是摸索着办。但原则就是既要节俭,又要热闹。”当时,刘衍芳发动村干部和村民来婚礼现场帮忙,把村里的秧歌队请来,敲锣打鼓,义务演出,还把私家车拿出来,给新人做婚车。

作为全国和全省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市,2018年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来,胶州市专门建立了文明实践婚庆志愿服务队伍,吸纳广大社会志愿者,为新人提供婚庆志愿服务,开展各类新式婚庆宣传志愿服务活动。

铺集镇陈家庄村的威风锣鼓队有30人,是全镇规模最大的一支锣鼓队。每次村里举行婚礼时,威风锣鼓队队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都会提供义务表演。

每当结婚礼堂举行婚礼时,各个村的锣鼓队、秧歌队等都会提供义务演出(资料图)。

“以前村里有人结婚时,是全村最热闹的日子。后来,结婚改到酒店,村里静悄悄的,很多村民都不知道谁家孩子结婚了。”陈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陈德泉说,“现在敲锣打鼓,喜主感觉有面子,村民们也感觉村庄又热闹起来了。”

在结婚礼堂举行婚礼过程中,胶州市在充分尊重新人意愿的基础上,简化婚庆流程,优化婚庆仪式,确保婚庆仪式简单而不失隆重、节俭而不失体面。

节俭—— 

一场婚礼能省5万元

铺集镇是胶州最早推广村级结婚礼堂的乡镇。三年多来,全镇各个村庄的结婚礼堂,每桌花费控制在500元以内。刘衍芳说,村里的喜宴不上香烟,每桌10个菜,饭菜加酒水,一直没超过500元。

“村里的场地无偿提供给村民使用,不管是村民自请厨师,还是让村里的志愿者帮忙做,每桌12个菜,基本控制在400块钱以内。”陈德泉说。

目前,胶州市镇村级结婚礼堂都可为村民免费提供场地、仪式主持、摄影录制等服务。根据测算,平均每场婚礼节省费用5万元左右。

参加集体婚礼的新人,获赠当地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资料图)。

今年夏天,松园村跟周边的其他3个村庄,组建成了新的松园社区。松园村的村委办公楼,也成为新社区的便民服务中心,村里的结婚礼堂也成为4个村4000多人共用的结婚礼堂。

“结婚礼堂老是一种风格,村民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要经常换换风格。”刘衍芳作为女村支书,日常工作比较细心,今年她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村里决定专门拿出资金,每年至少对礼堂重新布置一次,“让村民每次参加婚礼,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李伟 通讯员 王雪妍 王正杰

责任编辑:兰姬慧    
立即打开 扎根基层 三农挚友 第一时间阅读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