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众刘真真
2020-04-15 09:50:48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有这样一名大学生,这个超长版寒假里,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自建简易物流体系、销售体系,带领本村三名青年卖掉本村700余斤滞销蔬菜。他就是青岛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1801班的朱云飞,一个95后小伙子。
销售的蔬菜
销售的蔬菜
朱云飞本人
微信里售卖的蔬菜
微信里售卖的蔬菜
获允后在9个村的微信群卖菜
朱云飞是单县杨楼镇苏门楼村人。寒假期间正是该村大棚西红柿、芹菜的主要销售期,这也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这一切。
2月中旬,上网课之余,朱云飞跟发小赵耀川、赵耀顺到本村小伙伴张宗帅家里大棚玩儿。他发现,张宗帅家的大棚蔬菜出现了严重的滞销情况,张爸爸愁眉不展,一家人非常着急。
“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应该帮着乡亲们分忧。于是,我们就合计着帮张爸爸卖卖菜。”4月14日,朱云飞告诉农村大众报记者。
于是,这个小团队通过各种渠道加入了周边9个村庄的微信群,然后在群里发布了有新鲜西红柿、芹菜的通知。据朱云飞介绍,群主一般由各村红白理事会或村支书负责,一听说是大学生帮农民卖菜,还给送货上门,这些叔叔伯伯们欣然同意。
自建简易物流体系
销售渠道畅通了!如何运菜呢?“没有专门的物流,我们就自己上。”学物流专业的朱云飞并没有被难倒。他和小伙伴找来了3辆电动三轮车。一辆负责把菜从大棚运到村里的防疫点卡口,另外两辆电动三轮车兵分两路,为各村居民配送到家。
配送时正直雨雪天气,气温接近零下,朱云飞和小伙伴们一般是早上七点左右出发去大棚,在大棚帮助村民将蔬菜整理好,下午三四点开始送至各个目的地。晚上一般回家都是十一点多。
据朱云飞估算,如果以蔬菜大棚为圆心,他们的配送半径足足有15公里。就这样,9个村的村民在疫情期间吃上了新鲜蔬菜。
在朱云飞的朋友圈里,记者看到,他还把棚内西红柿视频、芹菜视频发了上去,点赞者众多。原来为了展示滞销菜的品质,吸引更多消费者,他和小伙伴们还进入大棚,专门拍摄了一批大棚瓜果蔬菜生长过程和采摘后包装过程的图片和视频。有了精美的图片视频展示,要菜电话一个接一个,
建立起附近村镇的网上蔬菜销售链,通过网络订购、定量配送方法帮农民减轻了蔬菜囤积压力之后,朱云飞并没有就此满足:“毕竟附近就这几个村,销售量还是很有限。”
朱云飞了解得知,村里菜农原本长期为镇上和县城部分超市供应蔬菜,疫情期间因物流停滞无法顺利供货。于是,他和小伙伴儿又积极联系超市,做起菜农和超市间的送货员,通过卡点转运方式打破物流阻碍,就这样,超市的通道也打通了。据估算,2月13日到2月18日的一周时间里,他们总共分三次为张宗帅家卖掉700余斤蔬菜。
一次“互联网+物流+农业”的充分尝试
疫情期间,在一次网上班会上,班主任倡导大家思考并尝试搞一搞“互联网+物流+农业”。“我们班主任老师在线给我们开网上班会时,鼓励青年学子主动利用掌握的知识、信息和技术为抗击疫情做力所能及的贡献。所以,我就利用有限条件搞了一个微型‘爱心助农’,没想到还挺顺利。”朱云飞说。
朱云飞和小伙伴们的努力换来父母和村民们的赞赏,也给原本只知道种菜的农民上了生动的一课。“原来,还能网上卖菜、手机卖菜。”张宗帅的爸爸这样评价这个小团队。
随着乡亲们对朱云飞的肯定,这个小伙子自己也尝到了专业知识技能带来的满满收获感和成就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专业志向,他现在就迫不及待想要早点投身社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更多农民服务、助力。
通过此次助农销售,朱云飞对自己的专业信心倍增。他感慨说:“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物流升级不仅能便利一村一镇、一市一省的老百姓,更应该为中国高质量农产品插上绿色的翅膀,让它们飞向更广阔的世界市场,我想将来在互联网+农村+物流方向进行努力探索。”
农村大众报记者 刘真真